以前坐动车高铁,我都是买二等座。觉得就几个小时,反正都在睡,也没差太多。最近因为订不到二等座,所以体验了两次一等座。体验完了觉得不过如此啊!怎么说呢。第一次买一等座是去邻省出差,出发前三天看票,二等座已经显示无票,只剩下一等座和商务座,商务座价格快是二等座的三倍,实在舍不得,只好咬咬牙订了一等座。 以前坐动车高铁,我都是买二等座。 几个小时的路程,反正上车就睡,双肩包往脚边一塞,头靠着窗就能眯到终点。 省下的钱够买两顿像样的午饭,何必多花那份冤枉钱呢? 最近去邻省出差,出发前三天点开购票软件,二等座那栏灰扑扑的“无票”刺得眼睛疼。 剩下的一等座和商务座像两个扎眼的感叹号,商务座价格快够来回二等座了,实在舍不得,只好咬咬牙订了一等座——心里还嘀咕,贵总有贵的道理吧? 检票上车时,手里捏着那张比平时厚实点的票根,脚步都比平时轻了些。 找到座位刚坐下,膝盖往前一伸,居然没碰到前排座椅后背,空出的距离能伸直两个拳头。 小桌板从扶手侧面滑出来,比二等座的宽出一指,边角还包着软胶,摸上去温温的。 乘务员推着小车过来,没像二等座那样扯着嗓子喊“矿泉水饮料”,而是弯着腰问“先生需要矿泉水吗”,声音比车厢广播轻柔些。 可我还是习惯性地把脖子往衣领里缩了缩,想找个舒服的姿势睡觉。 结果发现不管是靠着头枕还是歪着脖子,跟二等座眯觉的感觉没差多少——甚至因为座位太空,旁边大叔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反而比二等座的嘈杂更让人醒神。 中途想拿包里的充电器,才发现一等座的行李架比二等座高半头,踮着脚够了两下才拿到,倒不如以前把包塞脚边方便。 小桌板宽是宽,可我除了放手机也没啥要摊开的,空着一大块反而显得有点浪费。 后来跟同事聊起这事儿,她说上次带老人小孩出门,一等座的空间能让孩子在过道走两步,老人也能把腿放平,不用一直蜷着,对她来说值回票价。 原来所谓的“好”,从来都跟着需求走? 我盯着窗外掠过的树影,突然明白自己之前舍不得买一等座,不只是因为价格,更是潜意识里觉得“没必要”——几个小时的旅程,我的核心需求就是“能睡觉”,二等座的小桌板够放手机,靠背能调角度,这些功能跟一等座重叠了,多出来的空间和服务,对我来说就成了用不上的“附加题”。 那天到了目的地,下车时摸了摸口袋里没花出去的午饭钱,心里有点哭笑不得。 这“奢侈”体验,原来就像买了件领口好看但不合身的衬衫,看着精致,穿在身上却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现在再看购票软件,一等座和二等座的按钮在我眼里没了贵贱之分,只有“需不需要”的区别——就像选杯子,有人要大容量的保温杯,有人喜欢小巧的玻璃杯,适合自己的才最顺手。 下次再遇到没二等座的情况,我可能还是会买一等座,但不会再带着“占便宜”或者“被优待”的期待,就当是为偶尔的特殊需求买单,心里反倒踏实。 走出车站的时候,阳光照在肩上,突然想起以前坐二等座,快到站时总会猛地惊醒,手忙脚乱摸脚边的包。 这次一等座睡得也不算沉,却在同样的时刻自然醒了。 原来让人安心的从来不是座位的等级,是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做什么。 以后啊,选座位就跟过日子一样,不看别人觉得好不好,只看自己用着舒不舒服
高铁迷惑行为大赏:为啥要提前站
【3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