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现实扎心的一段话: “不管你多爱儿女,不遗余力供他们上学,把他们抚养成人,给他们最好的,他们不一定像你爱他们那样爱你。 孩子放假回家,除了吃饭基本不出房门; 你想跟他聊聊天,他眼睛不离手机; 你关心他的生活,他回一句"说了你也不懂"。 我们曾是孩子的全世界,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全世界。” 儿子放假回来的第七天,我们之间的对话不超过十句。 他的房间门总是关着,只有吃饭时才会出现。 餐桌上,我问他学校的事,他眼睛盯着手机:“就那样。” 我给他夹了块他最爱吃的红烧肉。 他说:“妈,我自己来。” 那天下午,我推开他的房门想送水果。 他正戴着耳机打游戏,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屏幕上的光影映在他专注的脸上。 那是我不认识的世界。 我轻轻带上门,想起他六岁时,举着蜡笔画对我说:“妈妈,我以后要给你买大房子!” 那时的他,连五分钟都离不开我。 我们曾是孩子的全世界,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全世界。 深夜,我看见他房门底下透出的光。 起身热了杯牛奶送过去,他开门时略显疲惫。 这次他没看手机,接过杯子时指尖相触,很暖。 “谢谢妈。”他说。就三个字,却让我心里软了一块。 昨天大扫除,在他书桌底下发现小学的作文本。 翻开一页,稚嫩的字迹写着:“我的妈妈是超人,什么都会。” 我坐在那儿看了很久,直到夕阳把纸页染成金色。 晚上,我做了他爱吃的糖醋排骨。 他破天荒吃了两碗饭,临走时说:“还是家里的饭好吃。” 然后,又回了他的世界。 今早买菜回来,看见他坐在阳台晒太阳。 闭着眼睛,像小时候那样。我站在原地没动,只是看着。 阳光很好,把他的睫毛照成金色。 我忽然懂了。他不是不爱我,只是长大了。 就像小鸟离巢,不是讨厌旧窝,是要飞向自己的天空。 最好的亲情不是等价交换,而是我看着你成长,你懂得我守望。 纪伯伦在《先知》中写道:“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渴望自己的明天。” 父母对子女的爱,最终指向分离。明白这一点,便能以更宽广的胸怀面对成长。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学会得体地退出,是父母必修的功课。 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坦言:“血缘关系本来就是血缘关系,没什么可说的。其他,什么都不是。” 亲情不需要刻意维系,它就在那里,自然而牢固。 杨绛先生点明:“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面对子女的成长,保持从容,静待花开。 就像此刻,我知道他关着的房门不是隔阂,只是一个年轻人需要的空间。 而我的守望,不是负担,是心甘情愿的给予。 如此,便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