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为什么抗战主和,而且说“抵抗必亡国,屈服乃上策”。七·七事变后,吴宓在19

傲之说搞笑 2025-11-27 21:16:28

陈寅恪为什么抗战主和,而且说“抵抗必亡国,屈服乃上策”。七·七事变后,吴宓在1937年7月21日日记记载:惟寅恪仍持前论,一力主和。谓战则亡国,和可偏安,徐图恢复。从吴宓的日记来看,陈寅恪对抗战悲观,“抵抗必亡国,屈服乃上策”,所以要主和。今天有人质疑陈寅恪的民族气节哪里去了,更有人骂陈寅恪亲日甚至汉奸的帽子都出来了。 说起陈寅恪这事儿,总让人觉得历史不是黑白分明的,夹杂着太多灰色地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那声枪响,全国一下子炸了锅,日本鬼子直扑北平,宋哲元手下的二十九军顶不住,很快就撤了。就在这节骨眼上,吴宓的日记里记了陈寅恪的话,先是7月14日那段:“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此次事变,结果必为屈服。华北与中央皆无志抵抗。且抵抗必亡国,屈服乃上策。保全华南,悉心备战;将来或可逐渐恢复,至少中国尚可偏安苟存。一战则全局覆没,而中国永亡矣。”一周后,7月21日又提:“惟寅恪仍持前论,一力主和。谓战则亡国,和可偏安,徐图恢复。”这些话现在看,搁网上准得被喷成筛子,有人直接扣汉奸帽子,说他亲日卖国,民族气节丢哪去了。可事情没那么简单,得从头捋捋。 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十九路军蔡廷锴顶上去,全国捐款募捐。陈寅恪没闲着,继续主战,清华周刊上他的跋文《俞曲园先生病中呓语跋》,借俞樾的“预言诗”说“天下人事之变,遂无一不为当然而非偶然。既为当然,则因有可以前知之理也。此诗之作,在旧朝德宗皇帝庚子辛丑之岁,盖今日神州之世局,三十年前已成定而不可移易。”这是在说,日本侵华不是意外,早有征兆,得抗。同期报纸还登清华援助十九路军的消息,集体电报反对撤兵妥协,收复东北,陈寅恪肯定签了名。那时候他视中华文化如命根子,三纲五纪是立国根本,1925年诗里就写“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痛斥留学日本学伪史的士人。 可为啥七七事变后,他转性了?得看当时乱成啥样。七七事变,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宋哲元在山东乐陵修父亲坟,电令“只许抵抗,不许出击”,一边求和谈。蒋介石7月9日、10日电宋“构筑国防线,星夜赶筑”,强调“守土应具决死决战之决心”。但宋7月11日偷偷去天津见张自忠,找日军谈判。7月12日宋对外说“希望负责者以东亚大局为重”,7月13日蒋又电“卢案必不能和平解决……中正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7月14日宋下令“北宁铁路正常运行,取消北平戒严,严禁二十九军与日军摩擦,并释放被俘日军”。7月15日宋通电谢绝捐款募军,“以免妨碍和平大计”。日本那边7月16日派10万陆军进中国,17日东京五相会议动员40万日军。7月18日宋见新日军司令香月清司,说“谈得很好,和平解决已无问题”。7月21日关东军三个旅团到丰台,八个师团16万人扑平津。7月25日廊坊战,26日日机轰炸,27日北平战,佟麟阁、赵登禹阵亡,28日宋撤,29日北平陷落。 陈寅恪在清华园,眼瞅着宋哲元片面撤兵,戒严取消,工事拆光,华北丢了,中央还内斗,东北早不抵抗,军备差一截,民气散,日本增兵如潮。他从历史看,借鉴明清和议残本,说“成一不战不和,亦战亦和之局,卒坐是以亡其国”。他觉得胜败靠科学军力,中国人心士气“虚骄怯懦”,抵抗等于亡国,得保华南偏安,留文化种子,徐图恢复。这书生论政,搁现在叫不切实际,忽略了民族意志。但他不是怕死,是怕文化灭绝,他一生以中华文化为托命,视保存为头等大事。吴宓日记说“寅恪之意,盖以胜败系于科学技术与器械军力,而民气士气所补实微。况中国之人心士气亦虚憍怯懦而极不可恃耶。宓按,寅恪乃就事实,凭理智,以观察论断。但恐结果,徒有退让屈辱,而仍无淬厉湔祓耳。”吴宓也觉得这论调有道理,但担心屈辱无益。 这观点搁当时不孤单,胡适1937年8月6日写信蒋介石,建议割让东三省,承认伪满洲国,蒋在国防会议上怒斥“某学者”投降,程潜骂“胡适乃汉奸”。张伯苓、蒋介石初期也悲观。陈寅恪的悲观,从九一八不抵抗、节节败退来,绝望了,觉得“一战则全局覆没”。他诗里常叹亡国痛,“南朝一段兴亡影,江汉流哀永不磨”;“南渡白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觉得这辈子见不着胜利。可他爱国心没丢,香港沦陷1942年,他赋诗“万国干戈一叶舟,故丘归去不夷犹。袖中缩手嗟空老,纸上刳肝或少留”,历尽艰辛长途跋涉回内地。 陈寅恪有气节爱国,但开错了救国药方,悲观误判了民族韧性。他是知识分子旗帜,不是神,缺点就是对抗战太灰心。历史证明,中国没偏安存续,而是全民抗战胜新生。他的悲观,是时代一部分书生痛苦缩影。搁现在看,这话听着刺耳,但得承认,当时军政乱象,他从史书里找答案,求条活路,却忽略了人民力量。

0 阅读:3
傲之说搞笑

傲之说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