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东京永田町国会议事堂内,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关于“存立危机事态”的发言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却在海峡两岸激起了惊涛骇浪。 我看到这条新闻是在上海地铁口,手机不停震动,群里全在转。两小时后,日本企业家田中给我打电话,说三家老客户同时暂停订单,理由是不可抗力。他在中国扎根二十年,工厂、供应链、朋友都在这边。他问我,要不要先撤一部分产线去东南亚。我让他别急,先把数据摊开看。 下午我们约在一家小面馆,他带来一叠取消通知。面馆老板问他是不是要走,外卖小哥抬起手机给他看热搜,上面是“若有战,召必回”。田中点点头,没有接话。他对情绪很敏感,但更关心交付和现金流。他说,政治话题一热,最先受伤的是合同。 晚上,他接到大阪的电话。父亲说电视台在讲可能的打击范围,冲绳的人很担心。女儿问还能不能去北京看演出,他说看情况。家里人让他回去避避风头,他沉默很久,说再看看。 我的看法很简单:高调表态是最便宜的动作,代价却由普通人买单。军迷常提的那种飞得快、还能变轨的导弹,不是电影。介入就意味着基地和港口站在第一线,供应链也要断。对于企业,风险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货柜、账期、员工的饭碗。 第二天,田中没有撤。他给客户逐一打电话,谈延迟交付、改走陆路、把一部分工序转到西部厂。他给团队开会,只谈方案,不谈立场。他说,谁都不想打仗,但我们要把手头的事情做稳。一个年轻工程师站起来说,如果真有事,他愿意把设备交给国家用,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傍晚,他收到一封匿名邮件:“你们的仓库被盯上了。”没有署名,没有细节。我们报了警,调监控,只看到一辆黑色面包车在门口绕了两圈。是同行试探,还是有人想制造恐慌?他那晚没睡,坐到天亮。 我判断这波舆论不会一直高烧。大多数人不愿被推向对立。企业这时候要做三件事:稳现金流,分散路线,把真实情况和员工、客户说清楚。政治人物也该明白,每一句话都可能落在具体的人身上。 第三天早上,田中把那封匿名邮件打印出来,贴在办公室门口,旁边写了一行中文:我们不走。他没有站队宣誓,只做了一个生意人的决定。评论区有人夸他胆大,也有人说他不懂政治。我更关心的是,这场风波过去后,还剩多少信任。 故事没有终点。也许几周后一切回归日常,也许某个夜里又起波澜。但我相信一个朴素的常识:真正的安全来自可预期的生活,而不是谁喊得更响。至于那些把风险当筹码的说法,热闹过后,总要有人去收拾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