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传出新消息了!其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世界”号发射升空。 11月27日凌晨1时13分,火箭在全罗南道高兴郡罗老宇宙中心顺利升空,这是该型号火箭的第四次发射,也是首次凌晨点火,韩国航天技术再创里程碑。 作为韩国完全自主研发的三级液体火箭,“世界号” 火箭全长 47.2 米,重约 200 吨,最大直径 3.5 米,从动力系统到控制系统均实现国产化。 其一级配置 4 台自主研发的 75 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采用真空改进型同款发动机,三级则搭载 7 吨级 KRE-007 发动机,构成了完整的自主动力链。 发射过程中,原定 0 时 55 分的点火计划,因回收压力传感器信号异常临时推迟 18 分钟。 最终,火箭在发射窗口期的最后一分钟成功点火,随后顺利完成一二级分离、整流罩分离等全部关键动作,主卫星在升空约 14 分钟后精准进入 600 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 这次夜间发射的成功,具有特殊的技术意义。它不仅验证了 “世界号” 的全天候作业能力,更为后续执行更复杂的航天任务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多星精确部署的圆满完成,也让卫星分配系统经受住了实战考验,标志着韩国在火箭载荷控制技术上的成熟。 韩国工程师团队为这枚火箭付出了 16 年的攻坚努力。核心发动机累计完成超过 8000 秒热试车,彻底实现了航天动力的自主可控。 本次发射更是被韩媒誉为 “全流程成功”—— 相较于 2023 年第三次发射中出现的卫星未正常分离问题,此次从发射、入轨到卫星分离,再到地面通信接收,全链条均无瑕疵,任务完整性实现质的飞跃。 回顾 “世界号” 的研制历程,其发展轨迹清晰可见。2009 年项目正式立项,总投资约 2 万亿韩元;2021 年首次发射因第三级发动机提前熄火未能入轨;2022 年二次发射取得成功,2023 年第三次任务再续佳绩。 经过四次任务的迭代,韩国成功跻身全球第七个掌握 1 吨级以上卫星自主发射技术的国家。 卫星入轨后,位于南极的世宗科学基地顺利接收到主星信号,这一细节印证了火箭性能的稳定性,也体现了韩国全球航天测控网络的初步成型。 航天技术的突破正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升级。“世界号” 项目已带动 200 多家配套企业实现技术革新,催生了大量高科技就业岗位。 韩国政府制定了明确的产业目标:到 2030 年,太空产业市场规模突破 200 亿美元,让航天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 从国际格局来看,“世界号” 的成功发射正在重塑东亚航天竞争态势,朝鲜在 2023 年和 2024 年的两次火箭发射均以失败告终,韩国在航天技术上已形成明显代差。 韩国军方直言,火箭技术与导弹技术同源,航天领域的进步将直接提升国家的战略预警和防御能力,对朝鲜形成有效战略威慑。 尽管日本 H-IIA/B 火箭技术更为成熟,但韩国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民官合作模式切入市场,已对亚洲航天发射格局构成潜在挑战。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已明确表示,将加快新一代 H3 火箭的研发进度,以维持自身技术优势。 中国外交部则作出理性回应,既尊重韩国和平利用外空的努力,也强调全球外空活动应有助于维护战略稳定。 从技术参数来看,韩国 “世界号” 1.5 吨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与中国长征系列火箭最高 25 吨的运力仍存在量级差距,短期内不会影响中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的主导地位。 韩国已提出长远规划,2032 年实现月球无人登月,2040 年前建成月球基地,2045 年前建立月球经济基地并实施火星登陆任务。 韩国计划在 2026 年进行 “世界号” 第五次发射,目标将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 1.8 吨。 中期将重点开发 90 吨级 KRE-090 新型发动机,逐步具备地球同步轨道发射和深空探测能力,为月球与火星任务铺路。 韩国设定了更为宏大的目标:到 2045 年,航天产业规模达到 100 万亿韩元,培育 1000 家航天相关企业,让太空经济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引擎。 韩国正积极拓展航天伙伴关系,凭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积累,韩国已与印尼等国开展高端装备联合研发合作,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当然,韩国航天仍面临不少挑战。除了发射周期过长的问题,其运载能力与美中俄欧等航天大国仍存在量级差距,在可重复使用技术、高轨道运输、深空探测等领域仍需持续突破。 随着 “宇宙号” 等新一代火箭研发的推进,韩国的太空梦正一步步照进现实,而亚洲太空新格局的雏形,也已在这场技术与梦想的追逐中逐渐成型。 参考信源: 韩国“世界”号运载火箭第四次发射取得成功 2025-11-27 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