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时候越南挺了我们一次,以后不许喊越南外号,以后得喊越南老表! 咱先把话撂这儿,从今天起再喊越南那些不礼貌的外号,真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事情的由头,是11月中旬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安全会议上的一番“疯话”,她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甚至放话“必要时自卫队可武力介入”。 作为日本在任首相,把干涉台海的野心摆得这么明,还是头一回,这无疑是往咱们国家主权的红线上踩,消息一出,中、俄、朝、韩四国外交部几乎同时发声驳斥,东亚舆论场直接炸了锅。 就在不少国家忙着打“擦边球”、含糊其辞的时候,11月27日越南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给这场混乱来了记“定音鼓”。 越南发言人没玩任何文字游戏,清清楚楚地表示:“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关乎全球利益,越南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希望各方都为地区安宁出份力。” 别觉得这是套话,在当下的地缘博弈里,这种公开且明确的表态,比递十份合作协议都实在,这是在国际场合给咱们站台,也是真把地区和平当回事。 其实越南这次的硬气,压根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两国75年交情熬出来的底气,这种情谊早就在烟火气里扎了根。 从1950年建交至今,不管国际风怎么吹,越南在一个中国原则上从来没晃过,尤其是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越后,双方联合声明里更是把“反对台独”写得明明白白。你去广西东兴口岸看看就知道,每天清晨越南边民吴氏翠骑15分钟摩托就能到东兴的店里卖货,而中国老板宋永驰也会跨过北仑河去芒街开中餐馆,这种“跨国上班”的日常,比任何声明都有说服力。 咱们中国人最懂“患难见真情”,平时经贸往来再热络都是常情,可在主权这种大是大非面前能站稳立场,那才是真朋友。 肯定有人会问,这是不是利益交换?说真的,合作共赢是真的,但情分也没掺水,这种关系早不是“生意”二字能概括的。 数据摆着呢,2024年广西对越南进出口就快3000亿了,云南河口口岸每天有70多车果蔬发往越南,而越南榴莲经这里通关到中国,平均只用10分钟,今年前八个月光这个口岸就验放了377万出入境旅客。 越南主播阿柔在义乌做代购,每月往越南发十几个货柜的小商品;咱们帮越南建的河内轻轨2号线,至今已载过3400多万人次,当地居民坐它通勤比骑摩托快20分钟。云南的鲟鱼第一次出口越南,越南的咖啡豆在麻栗坡的厂房里变成冻干零食销往全国,这种双向奔赴的热闹劲儿,谁看了不觉得亲切? 甚至10块钱的“跨国公交”都开通了,从东兴到芒街,乘客里有做买卖的商人,有去逛街的阿姨,还有专门来买中国奶茶的越南姑娘,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日子,可比单纯的利益捆绑结实多了。 当然了,中越过去在南海也有过磕磕碰碰,这事儿不用藏着掖着,邻里之间哪能没点小摩擦。 但咱们俩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回避矛盾,而是坐下来谈。2013年就成立了海上共同开发工作组,到2025年南海油气合作都落地了,连渔民捕鱼的摩擦都少了很多。中越班列从南宁到河内的时间也从40小时压缩到14小时,智慧口岸建成后还能实现24小时无人通关,有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老表该有的样子。 今年7月在广西搞的“携手同行-2025”联训更有意思,两国士兵混编练无人机侦察、实弹射击,休息时还互相分享军粮,中方队员黄永胜说“技能交流了,友谊也更深了”,这种信任可不是开几次会就能建立的。 从餐桌上的榴莲到通勤的轻轨,从边境的贸易车到军营里的并肩训练,中越的关系早就在这些日常里磨出了温度。 咱们中华民族从来不是小肚鸡肠的民族,不会揪着过去的小摩擦不放,更懂“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 谁把咱们当朋友,尊重咱们的主权,咱们就掏心窝子跟人家合作,喊一声“老表”理所应当。 越南这次在关键时候站出来挺咱们,这份情义值得被尊重,那些不好听的外号,是时候彻底翻篇了。 你买过的越南水果里哪种最对味?或是见过哪些中越合作的新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