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 果不其然。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 这可不是日本媒体故意唱衰,2025年11月《日本经济新闻》的专题报道里,满是对中国市场格局变迁的感慨。 记得2010年前后,小区楼下的停车位一半都是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邻居聊天都要攀比下日系车的油耗,现在再抬头看,比亚迪汉、吉利星越L成了新主角。 乘联会2025年1-10月的统计数据很直观,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从巅峰时的28%跌到10.8%,而自主品牌直接冲到58.3%,光比亚迪一个月的销量就比日产全年还多。 家电卖场的变化更明显,以前索尼电视的专柜前总围满看画质的人,松下冰箱因为“静音技术”被追捧,现在海尔的卡萨帝、美的的COLMO专柜前人挤人,日系品牌的柜台大多缩在角落,导购都没几个。 就连数码配件领域都变了天,以前相机发烧友必入的日本存储卡、镜头滤镜,现在被闪迪中国产、大疆配件替代,电商平台上国产品牌的销量是日系的3倍还多。 更有意思的是家居市场,曾经火遍一线城市的无印良品,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关了12家店,而名创优品、网易严选靠着更贴合国人生活习惯的设计,把门店开到了县城。 其实真不是日系品牌质量滑坡了,丰田的混动技术、索尼的影像传感器依旧能打。 但问题在于,它们太执着于过去的优势,压根没跟上中国市场的迭代速度。 就拿买车这件事说,十七八万的预算,2026款丰田凯美瑞基础款还是CVT变速箱+基础安全配置,而国产的吉利银河E8,不仅是纯电驱动,还带L2+级智能驾驶、25.6英寸AR-HUD,配置差距肉眼可见。 说实话,中国消费者早就不迷信“洋品牌”了,尤其是95后、00后,选产品先看性能、再看价格、最后看服务,国产品牌正好踩中了这三点。 国产品牌的反应速度真的绝,用户反馈续航不够,比亚迪、宁德时代半年就推出新电池;觉得智能功能少,华为、小鹏的车机系统三个月就更新一次,这种迭代效率日系品牌根本比不了。 还有产业链优势,中国从电池原材料开采到整车组装,从芯片设计到软件编程,全产业链都能自主可控,成本自然降得下来,同款配置的车,国产比日系便宜3-5万,谁不心动? 反观日系品牌,电动化转型磨磨蹭蹭,2025年在华新能源车型占比还不到15%,推出的纯电车型要么是油改电,要么智能配置落后,26万的起售价还想和国产新能源车抢市场,简直是自不量力。 更打脸的是,咱们的国货还卖到了日本本土,海信电视在日本的市场份额超过20%,比亚迪电动车在东京街头都能看到,日本年轻人说“中国产的产品又好用又便宜”。 这场市场变局,从来不是运气使然,而是中国制造业厚积薄发的必然。 日本媒体口中的“冷冰冰现实”,本质上是中国品牌用技术、性价比和服务,赢回了消费者的认可。 从以前“买洋货才有面子”,到现在“用国货更自豪”,这背后是中国工业实力的全面提升,是民族自信的不断增强。 未来,随着技术持续突破,国产品牌只会在更多领域超越外资品牌。 你有没有从“日系忠粉”变成“国货支持者”的经历?你觉得国产品牌最让你惊喜的地方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