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循财受到报应!近期黄循财站队日本帮忙高市喊话,结果受到了新加坡内部的怒批。 这真是一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风暴,作为新加坡的一把手,黄循财最近日子的确不太好过,不仅外面非议不断,就连自家人——新加坡国内的舆论场也炸了锅。 这把火的源头,仅仅是因为他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试图给中日关系“支个招”。 表面上看,他只是想当个和事佬,劝大家“把矛盾放一放,先谈合作”,但问题就出在这位“和事佬”的站位和用词,实在太过“别出心裁”。 在日本政客高市早苗刚刚在台海问题上大放厥词、甚至摆出强硬对抗姿态的微妙节点,他没有先去安抚被冒犯的一方,反倒转过头来劝告受害者要“放下历史包袱”。 这话说得轻巧,却恰恰触碰了那个最不能碰的痛点。 这个“包袱”里装的是什么?是南京城下三十万同胞的累累白骨,是731部队活体实验的绝望,更是抗战期间三千五百万人的鲜血。 这哪里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轻尘?即便跳出中国的视角,当年日本在东南亚横行时,烧杀抢掠的暴行也依然是一代新加坡老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让受害者在加害者毫无悔意甚至频频挑衅的时候“大度”,这种逻辑不仅不通人情,甚至有点残酷。 更令人跌眼镜的是他在具体措辞上的“无心之失”,在提及那片敏感海域时,他竟然顺口用上了日本视角的“尖阁群岛”,而没用更具法理依据的“钓鱼岛”。 这一字之差,在国际政治的语境下,无异于一种隐性的选边站,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失误,更是直接踩踏了中国的主权红线。 这股怒火很快从线上烧到了线下,听一个在樟宜商业园工作的朋友抱怨,以前大家午休都在聊哪家海南鸡饭好吃,这几天都在争论总理的发言。 这就是新加坡普通人的真实焦虑,国家体量小,这艘小船在大海里航行,靠的就是左右逢源的平衡术。 而领导人这一次的“任性”表态,让人不得不怀疑,曾经那个务实、中立的新加坡,是不是正在悄悄变向? 不仅是民间,政界和周边国家的反应也相当激烈。 新加坡国内有议员直言这种做法是在损害国家的中立金字招牌;民间团体甚至发起抗议,批评这种行为是“数典忘祖”。 更有意思的是,马来西亚的媒体也忍不住插嘴,直指这种让受害国单方面宽容的言论是在“混淆是非”。 要知道,去年日本强行排放核污染水时,东南亚可是深受其害,渔业、旅游业都挨了一记闷,在这种背景下还要硬夸日本是“最受信赖的伙伴”,多少有点睁眼说瞎话的嫌疑。 细究起来,这似乎不是黄循财第一次表现出这种倾向,早在当初美国发起贸易围堵时,他就曾暗示中国应该在科技自主上“忍让”,别搞得太僵。 无论是当时的“劝忍”,还是现在的“劝放”,背后的逻辑似乎如出一辙:为了眼前的区域利益,试图让那个看起来体量更大、更有韧性的一方去承担委屈。 但他可能低估了14亿人市场的决心,也高估了美日阵营对他这番示好的回馈。 其实,小国在大国之间生存,最忌讳的就是哪怕只有一毫米的“拉偏架”,大家都理解新加坡想在经济上两头吃,和中国做生意,跟日本搞投资,这没毛病。 但所谓的“务实”,绝不代表可以牺牲历史正义去置换一时的安稳,真正的朋友,是能互相尊重彼此的底线,而不是在他人的伤口上撒盐。 眼下的局面,显然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公关危机。 官方通稿如果不及时调整口径,甚至继续这种“骑墙且刺人”的表述,恐怕面临的就不止是网民的口水,更是议会严厉的质询和商界实质性的恐慌。 毕竟,对于这个极度依赖外部环境的小红点来说,民心和信誉,才是最大的安全感。 一旦那个“务实中立”的人设崩了,再想修补,可就不是几句漂亮话能解决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