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18岁的山东莱西小伙参军入伍,原本是冲着坦克兵去的,结果因为是初中文凭,成了装甲团里“喂猪的”炊事员。 这落差搁谁身上都得懵一阵子,毕竟谁参军不想扛枪开坦克,总不能天天围着猪圈和灶台转。 当时部队里不少人觉得,初中学历能干好炊事员就不错了,还想摸坦克简直是痴心妄想。 新兵连三个月下来,别人都在练战术搞射击,他却被分到炊事班剁菜喂猪。 一开始他也想不通,白天切菜的时候老走神,晚上躺在被窝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后来班长看他情绪不对,找他谈话,说炊事班也是战斗岗位,战友们吃不好怎么上战场。 这话让他心里稍微敞亮了点,既然来了,总不能混日子。 他开始琢磨怎么把饭菜做好,试着用猪油渣炒白菜,没想到战友们抢着吃,连司务长都夸他脑子活。 但空闲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往训练场那边瞅,看着坦克轰隆隆开过去,心里那股劲儿又上来了。 本来想跟领导申请调岗,又怕被说成不安分,只好把那本从老乡那借来的《装甲车辆构造》藏在枕头底下,每天凌晨五点起床,趁着切菜前的空档看上几页。 仓库里堆着不少报废的农机零件,他没事就去拆着玩,拆了又装,装了又拆。 有次炊事班的发电机坏了,维修班一时过不来,他试着捣鼓了两小时,居然修好了。 这事让后勤主任注意到他,觉得这小伙子有点门道,就默许他跟着维修班打杂。 那段时间他累得够呛,白天忙完炊事班的活,晚上还要去维修班帮忙到深夜,有时候趴在零件堆里就睡着了。 1988年部队搞起了岗位技能竞赛,维修班要选代表参加。 他听说后眼睛都亮了,跑去跟连长申请。 连长有点犹豫,说你一个炊事员凑什么热闹。 他也不争辩,就说想试试,不行也不后悔。 后来连长被磨得没办法,让他以后勤保障组的名义报了名。 比赛那天,他看着旁边那些科班出身的技术员,手心直冒汗,本来想随便应付下,别太丢人就行,没想到抽到的题目是发动机缸体裂纹修复,这正是他拆报废农机时练过的活。 他沉下心来操作,用氧焊配合铸铁焊条一点点修补,旁边的裁判都看愣了。 最后他比规定时间提前20分钟完成,虽然操作规范上还有点瑕疵,但创新的修补方法让评委们眼前一亮。 装甲兵工程学院的教授当场就说,这小伙子思路比不少专业兵还活泛。 那次比赛他拿了二等奖,直接被调到维修连,成了名副其实的“铁甲医生”。 后来有人问他,当初在炊事班有没有想过放弃。 他总是笑着说,干啥不是干,把猪喂好把菜炒香,跟把坦克修好本质上没区别。 现在部队里还流传着他的故事,新兵入伍教育时,老班长们常拿他举例,说学历和岗位从来不是限制,真正能困住人的,只有自己那颗不想动弹的心。 如此看来,生活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说不定真的会在别处给你留扇窗,关键是你有没有勇气爬过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