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瓜156元,韩国西瓜成“轻奢品7月14日,“韩国一个西瓜涨到156元”
一个西瓜156元,韩国西瓜成“轻奢品"7月14日,“韩国一个西瓜涨到156元”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韩国超市里西瓜标价29115韩元(约156元人民币),一星期就涨了22.5%。一个整瓜相当于普通上班族三分之一的日工资。很多人只买得起八分之一块的切片,巴掌大的一小块就要20元。社交媒体上"金西瓜"标签刷屏,当地网友开玩笑说:"连西瓜皮都要腌成泡菜才不亏本!"韩国经历着五十年最热的夏天,7月连续35度高温让西瓜地像蒸笼,本季西瓜成熟时间推迟近半个月。更糟的是,去年暴雨把全罗北道西瓜主产区淹掉一大半,今年继续耕种的农户只有四成。土地产量跟不上,货源紧俏,超市进价天天涨。韩国对进口西瓜收45%的高关税,检疫也特别严,市面很难见到海外西瓜。虽然东南亚西瓜便宜很多,但进不来韩国市场。与此同时,83%的韩国消费者坚持买价格贵一倍的本土西瓜,超市货架上外国瓜的身影基本绝迹。小型农田是韩国主要模式,平均每户瓜农田地不到两个足球场大。这就没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摘瓜搬瓜都靠人工。光人工成本就是中国种瓜的将近四倍。等西瓜运到城里,经过五六次中间商,价格又翻一倍。高温天运输损耗还特别大。同样7月,中国超市里的西瓜价格基本保持在20-30元一颗。山东寿光产地的西瓜批发价最低时每斤五毛钱不到。中国老百姓吃瓜用勺挖,在韩国却变成"奢侈品"。这种差异背后是两个国家农业体系的鲜明对比。中国每年生产全球六成以上的西瓜。光新疆吐鲁番的瓜田面积就超过首尔全市的三分之一。政府通过菜篮子工程建立了全国协同调度网,哪里的瓜受灾,立即就有替代产地补上。冷链运输车直通田间地头,西瓜从采摘到货架全程不超过24小时。损耗率控制在3%以内,远低于韩国流通环节动辄10%的损耗。韩国虽然紧急投放储备菜、发食品券,但专家形容这是"杯水车薪"。本国资源先天不足,又用高关税挡住进口,消费者只能吞下高价苦果。水果自由其实是重要的民生指标。中国的农业实践证明:资源禀赋不足可以用大流通弥补,地理局限可以用科技破解。新疆的甜瓜三天就能出现在上海便利店,山东的西瓜凌晨采摘、中午就送到北京的餐桌。这种供应体系背后,是国家对老百姓菜篮子的守护决心。当中国孩子抱着半颗西瓜用勺子挖得满脸汁水,当浙江瓜农手机上不断跳出付款成功的提示音,当满载西瓜的物流车在深夜里驶向千家万户……这些平凡画面拼成的,正是发展的温度。国家强盛的落脚点,永远在老百姓安心购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