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国家,看着中国崛起,心里不是羡慕,而是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害怕。 这个国家不是美国,是英国。 他们怕的,一半是心虚,一半是无力。 要弄明白英国为啥这样,光看现在的新闻和经贸数字不行,得回头看看历史。 这历史的根子,其实就埋在他们引以为傲的大英博物馆里。 那些躺在玻璃柜里的我国国宝,每一件都像是一本老账本,记录着一段英国不太愿意面对的历史。 故事得从一百八十多年前说起。 1840年,英国的军舰靠着船坚炮利,硬是撬开了我国的大门。 这可不是什么平等的交往,就是赤裸裸的侵略。 最让人痛心的是圆明园,英法联军进去之后,简直是明火执仗地抢,把能搬走的宝贝都用马车拉走了。 现在大英博物馆里好几万件中国文物,好多都是这么来的。 比如那幅特别有名的《女史箴图》,是晋朝大画家顾恺之作品的唐代摹本,原来在乾隆皇帝手里藏着,结果在1900年左右,被一个英国军官弄到手,转头就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还有敦煌藏经洞里的那些无价经卷,也是被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人,用不太光彩的手段从看守的道士那里弄走的。 这些事情,怎么也说不上是“文化交流”吧? 可英国那边,有时候却喜欢用“共同遗产”这样的漂亮话来说事儿,好像这么一说,过去的那笔账就能抹掉似的。 他们或许想模糊处理,但我们心里都清楚得很。 这些历史旧账,深深影响着现在英国对咱们的态度,让它的行为显得特别矛盾。 英国现在的心态很纠结。它自从“脱欧”以后,一直想找回“全球大国”的感觉,提出了“全球英国”的口号,还把战略重心向咱们印太地区倾斜。 但它自己的实力又有点跟不上了,经济上遇到不少困难。 所以它就得紧紧抱着美国,通过在某些场合对我们显示强硬,来证明自己还是很重要的。 最能体现英国这种心虚又嘴硬劲儿的,就是大英博物馆对待我国文物的态度。 那里放着两万多件咱们的宝贝,可他们对文物返还的要求,总是找各种理由拒绝。 一会儿说他们国家的法律不允许还,一会儿又说放在他们那里是全人类共享文化。 更讽刺的是,就在前不久,大英博物馆自己还被爆出管理混乱,丢了不少藏品,闹得馆长都下台了。 一个连自家东西都看管不好的博物馆,却死死抱着从别人家抢来的东西不撒手,口口声声说只有他们才能保护好,这理由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笑? 相比之下,咱们国家近年来通过合法的、合作的途径,成功让很多流失海外的文物回了家,这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该有的样子。 所以啊,英国对咱们的那种复杂感觉,根源还是在于它没能完全摆正自己的位置。 它既没办法坦然面对那段殖民掠夺的历史,又不太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我国和平崛起的事实。 大英博物馆里那些冰冷的玻璃展柜,照出的不仅是珍贵文物,更是英国自己那份难以言说的心虚和面对未来的无力感。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账本一直就在那里。只有真正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参考:流落在英国的圆明园文物——不能忘却的“国难”——搜狐网
美国:之前你不是拍着胸脯说“要打,我们奉陪到底;要谈,大门敞开欢迎”吗?中国
【1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