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任外相茂木敏充首次记者会,阐述了日本的对华关系,他表示:可以合作的地方将继

烟雨评社 2025-10-23 10:53:36

日本新任外相茂木敏充首次记者会,阐述了日本的对华关系,他表示:可以合作的地方将继续合作。“该对抗的地方对抗”,这句话虽没有明说,但潜台词就是如此,实际上就是美国的那套调子。 要理解茂木敏充这番表态,得先看看他这次记者会的背景。他是 10 月中旬刚被任命为外相的,之前长期负责日本的经济和贸易事务,和美国有不少打交道的经历。 这次首秀选在中日关系敏感节点上,一边是中日在经贸、环保等领域还有不少合作空间,比如双方之前一直在推进的电动汽车电池技术联合研发,以及东海油气田的共同开发磋商;另一边,日本近期跟着美国在半导体限制、南海议题上动作频频,甚至还和美国、澳大利亚搞了多轮联合军演。 这种情况下,茂木敏充的发言既想稳住合作的口子,又不想得罪美国,才出现了这种 “一边说合作,一边藏对抗” 的矛盾姿态。 他在记者会上提到 “可合作领域” 时,举了几个具体例子,比如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合作,还有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就拿气候变化来说,日本之前和中国合作过碳捕捉技术的研发,双方企业还在东南亚联合搞过新能源项目,这些确实是能继续推进的领域。 茂木敏充还特意提到 “希望年内能实现中日高层互访”,这话听着像是释放友好信号,可转头就没提如何解决双方存在的分歧 —— 比如钓鱼岛问题、日本对中国半导体材料出口的限制,这些 “该对抗” 的领域,他半句没明说,却用沉默把潜台词摆得明明白白。 更值得注意的是,茂木敏充的表态和美国近期的对华口径几乎如出一辙。就在他开记者会的前一周,美国国务卿还在和日本外务省官员通话,强调 “要在印太地区加强协调,应对共同挑战”,这里的 “共同挑战” 明里暗里都指向中国。 而茂木敏充口中 “可合作” 的领域,也大多是美国不反对甚至能间接受益的领域,比如气候变化合作,美国本身也在推进相关议题。 可涉及到中日核心利益的分歧,比如台湾问题、东海权益,他的态度就变得模糊,只字不提如何通过对话解决,反而默认了 “对抗” 的必要性,这和美国一直倡导的 “战略竞争” 思路完全吻合。 日本国内对茂木敏充的表态反应也挺分裂。支持他的声音说 “这样能平衡中日关系,既不丢合作利益,又能和美国保持一致”,比如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就发文称 “期待中日在经贸领域继续深化合作,同时希望政府能维护日本的安全利益”。 可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日本学者在《朝日新闻》上撰文说 “这种跟着美国走的外交,只会让日本陷入两难 —— 既得不到中国在经济上的更多合作,又可能被美国当枪使,最后损害的是日本自己的利益”。 从实际动作来看,日本近期的做法也在印证茂木敏充的 “对抗潜台词”。就在记者会结束后没几天,日本就宣布要和美国合作在九州建设一座新的半导体工厂,专门生产用于军事和高端工业的芯片,还明确说 “要防止技术流向中国”。 在军事上,日本自卫队和美军在琉球群岛附近搞了 “联合岛屿防御演习”,模拟 “应对周边国家的军事行动”,这些动作都和茂木敏充口中的 “合作” 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中日之间的合作基础也不是说断就能断的。就拿经贸来说,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 年中日贸易额超过 3000 亿美元,日本的汽车、电子零部件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中国市场。 茂木敏充在记者会上也不得不承认 “经贸合作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只是他没说的是,如果日本一味跟着美国搞 “对抗”,这块压舱石很可能会松动。 比如中国最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已经对日本汽车产业造成了冲击,如果日本再在半导体等领域限制中国,中国很可能会在汽车零部件采购、稀土出口等方面做出回应,最后吃亏的还是日本企业。 现在外界最关注的是,茂木敏充接下来会不会有实际动作来平衡 “合作” 和 “对抗”。如果只是嘴上说合作,实际却跟着美国搞限制,中日关系很可能会陷入 “说一套做一套” 的僵局;但如果能真正拿出诚意,在有分歧的领域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合作的空间其实还很大。 毕竟对日本来说,夹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选对方向比盲目跟风更重要,不然最后很可能落得 “两边不讨好” 的下场。 信源:中国青年报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