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开始装委屈,他们抱怨中方反制“反应过度”,甚至有点“上纲上线”。他们的逻辑是:限制安世半导体的技术外流,是荷兰政府基于自身安全做出的“独立决策”,完全符合荷兰长期以来对敏感技术出口的管控政策,并不是专门针对中方,更不是在美国压力下“选边站”。 近期荷兰方面开始表达不满,称中方针对其限制安世半导体技术外流所采取的反制措施“反应过度”,甚至觉得有点“上纲上线”。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限制安世半导体技术外流是荷兰政府基于自身安全做出的“独立决策”,还说这完全符合荷兰长期以来对敏感技术出口的管控政策,不是专门针对中方,更不是在美国压力下“选边站”。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荷兰这套逻辑站不住脚,首先安世半导体虽然是荷兰企业,但其业务与全球供应链紧密相连,尤其是和中国市场的关联度很高。 荷兰在这个时候出台技术外流限制,时机很关键。 当下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激烈,美国一直在推动盟友对中国半导体产业进行限制,荷兰作为半导体设备制造大国,很难完全脱离这一外部影响。 说完全是“独立决策”,忽略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其政策的实际作用。 再者荷兰长期的敏感技术出口管控政策,在以往针对类似情况时,并未有过如此针对性的动作。 这次偏偏针对安世半导体,而该企业与中国企业有不少合作,涉及技术交流和产业协作。 从产业实际来看,这种限制直接影响了正常的商业合作,也打乱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 中方采取反制措施,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障国内相关产业的正常发展,并非所谓的“反应过度”。 另外,荷兰声称不是在美国压力下“选边站”,但从近年来的国际局势来看,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对盟友的施压有目共睹。 不少国家的企业都受到影响,荷兰也很难完全置身事外,这种所谓的“独立决策”,背后难免有外部压力的影子。 如果真的是基于自身安全和长期政策,更应该考虑到全球供应链的整体性,以及与中国这样重要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是单方面出台限制措施,引发后续的反制连锁反应。 总的来说,荷兰的抱怨更多是在回避问题本质,中方的反制是合理合法的回应,目的是维护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和自身产业利益。 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当下,任何国家出台政策都应该考虑到多方影响,而不是只从自身角度出发,忽视其他国家的正当权益。 只有通过对话协商,才能解决分歧,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对于这件事情,大家有什么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