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 你可别把故宫当普通景区,它是个占地72万平方米、有9371间房的“超级老宅子”,还全是明清时候的木头房子。木头房子最怕啥?虫蛀、受潮、着火,修起来比盖新楼贵十倍都不止。就说景福宫那片儿简单修一下,一次就花了845万,这还只是局部小工程。 要是轮到太和殿这种气派大殿,花钱更跟流水似的,太和殿上那些鎏金装饰,得用上百万张金箔,每张金箔薄到只有0.15微米,得捶打两三万次才能做出来,成本高得吓人;铺地面的金砖更讲究,要过29道工序,烧一年才能成一块,最后能成的还只有20%,光把太和殿地面换一遍,那钱堆起来都能成小山。 更要命的是,故宫的房子每隔几十年就得大修,2003到2020年那回“百年大修”,国家直接砸了12.9亿,这还只是基础维护。现在每年光古建筑修缮的预算就超过8000万,要是赶上雷击、漏水这种突发情况,钱更是哗哗往外流。 除了修房子,保护文物也特烧钱。故宫里藏着186万件宝贝,随便一件都是国宝级的。修一幅古画得用传统老法子,有时候一修就是好几年,材料和人工成本都高得离谱;金属文物还得做专门的抗氧化处理,防止生锈。 为了让文物存得安稳,每个展厅都装了恒温恒湿系统、空气净化设备,就这每年电费就得上千万。还有安保,186万件文物得24小时盯着,防火、防盗、防破坏,光买安保设备每年就得投几千万。 再者就是人员开支,故宫有1500多个员工,工资福利可不是小数目。这里面不光有普通工作人员,还有好多文物修复师、古建筑工程师、专家,这些人的工资都不低。之前单霁翔在的时候,还扩招了文保科技部的人,专门管文物保护和数字化的事,人力成本又多了一块。 还有展览和游客服务也特费钱。故宫每年得办几十场展览,不管是国内巡展还是跟国外合作,每场都得花几百万到上千万。文物运输得用专业包装、配专人安保,出国展览还得办一堆复杂手续,都贵得很;展览设计也得下功夫,有时候要加AR、VR这些新技术,也得砸钱。对游客也得服务好,免费的讲解器、休息区、吃饭的地方都得有,每年来的游客有1700万,管这么多人,清洁、安保、医疗这些费用加起来,又是一大笔钱。 可能有人会说,文创不是能赚15亿吗?可这钱得先上缴国库,再通过财政拨款拨回故宫。而且做文创也得花钱,研发、生产、卖货都有成本,真正能用到文物保护上的钱其实不多。单霁翔之前也说过,文创赚的钱主要用来改善游客服务,还有办免费的文化讲座、青少年教育这些活动。 其实说来说去,故宫每年23亿的收入,看着是天文数字,可跟文物保护、修古建筑比起来,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国家每年补40多亿,其实是在为咱们中华文明的传承买单。下次你去故宫,看着那些金灿灿的宫殿、精美的文物,别忘了背后花了多少心思和钱。故宫不是啥“摇钱树”,是咱们民族的“文化银行”,得好好珍惜保护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