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6万找对象,结果婚介所给你介绍年龄大一轮还多的相亲对象,这事搁谁身上不憋屈?

知阅小筑 2025-10-27 10:44:10

花了6万找对象,结果婚介所给你介绍年龄大一轮还多的相亲对象,这事搁谁身上不憋屈?杭州这位邱女士的遭遇,简直是把当下婚恋市场的遮羞布扯了下来。 咱们先看看这事有多离谱。27岁的邱女士,明确要求对方年龄相差不超过10岁,结果婚介机构安排的见面对象竟然是四五十岁的男士。婚介机构倒是振振有词,说年轻一点的、年收入200多万的男士要求会比较高,年龄大一些的反倒没那么多要求,还强调要讲“匹配度”。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完全站不住脚——既然收了这个钱,签了合同,白纸黑字写清楚了客户的要求,哪怕你觉得成功率不高,也应该要么诚恳地劝客户调整预期,要么直接说明难度拒单,而不是收钱后就把合同约定抛在一边。 婚介机构的套路,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你看看那些案例:北京的郭女士交了近17万服务费,见了15位男士,不是信息造假就是态度冷淡,最后自己偶然结识了伴侣,机构却以“与非会员结婚”为由拒绝退款。重庆的王先生前后交了9万多元,红娘竟然“开导”他“别想投入感情,我来教你拿捏Ta”,不断让他加钱买“情感课程”和“推进费”。还有杭州一位26岁的小王,付了12800元后,一下午被安排了三位明显是应付差事的姑娘,机构反而PUA他性格有问题,要他再掏钱找“情感老师”。这些套路如出一辙:先用高成功率(有的甚至号称97%)和优质资源吸引你,交钱后服务就变味,用各种话术拖延甚至推销更贵的服务。 为什么这些机构敢这么明目张胆?核心问题就在于维权太难了。很多销售阶段吹得天花乱坠的“口头承诺”,在合同里根本找不到。等你发现服务货不对板,想去理论时,对方一句“以合同为准”就能把你堵回来。证明对方存在欺诈行为,比如举证“婚托”,在实践中非常困难。即使走上法律途径,由于婚介服务难以量化,消费者也常因取证难、程序复杂而处于劣势。 面对这么多坑,我们该怎么办?最重要的是别轻信口头承诺,一切落实到合同里。在签合同前,仔细查看服务内容、见面次数、退款条件等关键条款,特别是对违约责任的约定。如果机构对成功的概率做出具体承诺,不妨要求他们写在合同备注里。同时,也要对自身的择偶条件有合理的认知,避免因急于脱单而被机构利用进行高价营销。 从监管层面看,行业也确实需要更严格的标准和更有效的监督。值得期待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将“消费冷静期”纳入婚介服务规范,并出台更详细的服务标准。 婚恋本是一件关乎个人幸福的大事,不该成为无良机构敛财的陷阱。邱女士的遭遇不仅是个案,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行业亟待规范的现状。我们期待监管的加强和行业的自律,也让更多人在追寻幸福的路上能少走弯路、少踩点坑。 你对婚介服务有什么看法或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大龄姑娘相亲 杭州大龄女相亲 婚介所骗局 来源:大象新闻

0 阅读:12
知阅小筑

知阅小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