惇妃殴毙宫女:乾隆晚年后宫的恩宠与规矩 1778年,乾隆正批阅奏章,后宫忽然传来消息,一名宫女被惇妃打死了。惇妃在乾隆65岁诞下十公主,此前乾隆已有9 年多没生育过子女,惇妃恃宠而骄,打骂太监和宫女也是常有的事。 这位惇妃汪氏,在后宫里那可是个“特殊存在”。她特殊在哪?她能生。 这么说吧,乾隆这个人,子嗣不算单薄,但他最后几个孩子出生时间隔得特别长。在惇妃生孩子之前,乾隆已经有九年多没听见后宫添丁进口的动静了。一个年过六旬的老皇帝,突然又当了爹,那是什么心情? 1775年,65岁的乾隆迎来了他的第十个女儿,也是最后一个孩子——后来的“固伦和孝公主”。 惇妃汪氏能获得这份恩宠,并非仅因生育之功,更与她的出身和入宫后的履历紧密相关。她出身于满洲正白旗包衣世家,父亲四格时任都统,虽非顶级勋贵,却也是朝廷中层官员,这让她在后宫中具备了基本的身份支撑。1757年,18岁的汪氏通过选秀入宫,初封“永常在”,此后十年间始终未得晋封,直到1768年才晋为“永贵人”。这段漫长的蛰伏期,让她深谙后宫生存法则,也让她更懂得如何抓住机遇。 1774年,已届64岁的乾隆偶然注意到这位沉默多年的贵人,汪氏借此机会展现出温婉恭顺的姿态,迅速获得青睐,同年便被晋封为“惇嫔”。次年,她成功诞下十公主,乾隆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将其晋封为“惇妃”,赏赐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堆满了她的宫殿。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十公主满月时,乾隆不仅赏给她“金镶玉项圈、东珠朝珠”等皇室宗亲才能拥有的器物,还破例让她在周岁时就穿上了只有固伦公主(皇后所生之女)才能穿的鹅黄缎绣龙袍,这份待遇远超其他公主。 恃宠而骄的苗头,在惇妃晋封后逐渐显现。清宫制度对后妃管理宫女太监有明确规定,《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写明“凡宫殿监等处太监,及各宫女子,如有干犯本主,或傲慢不遵者,许禀明该主,交总管太监究治,不得擅自殴打”。但惇妃仗着十公主的面子,屡次打破规矩,轻则对宫女太监呵斥辱骂,重则用鸡毛掸子、藤条抽打。有一次,她因宫女端茶时不慎洒了几滴在她的衣服上,便让太监将宫女按在地上打了二十板子,导致宫女卧床三日不起。当时负责后宫事务的敬事房太监曾委婉提醒,却被惇妃以“本宫教训下人,轮不到你多嘴”怼了回去。 1778年这场悲剧的导火索,仅是一件极小的事。据后宫存档的《奏报惇妃将宫女殴打致死折》记载,当天清晨,负责伺候惇妃梳妆的宫女因夜里照顾生病的十公主未能休息好,梳头时不小心扯断了她两根头发。惇妃当即勃然大怒,拿起梳妆台上的玉簪就朝宫女头上砸去,随后又命太监取来藤条,亲自抽打宫女的背部和腿部。宫女求饶不止,惇妃却越打越气,直到宫女口吐白沫、瘫倒在地才停手。等太医赶到时,宫女已因内脏破裂、失血过多死亡,年仅18岁。 此事传到乾隆耳中,他最初的反应是震怒。作为帝王,他深知后宫规矩是皇权秩序的延伸,惇妃此举不仅漠视人命,更挑战了他制定的制度。他当即下旨将惇妃降为“惇嫔”,收回此前赏赐的大部分器物,并命人将死去宫女的家人召入宫中,赏赐白银二百两、良田二十亩作为抚恤。在给军机大臣的谕旨中,乾隆明确表示“惇妃此等行为,实属暴戾不仁,若不严加惩处,何以儆戒后宫?” 但这份惩处并未持续太久。十公主因自幼依赖母亲,惇妃被降位后,她整日哭闹不止,不肯进食。乾隆心疼女儿,只得在三个月后又将汪氏晋回“惇妃”位分,只是暗中命敬事房加强了对她宫殿的监管。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处理方式,让后宫众人看清了惇妃背后的“护身符”始终是十公主。此后,虽无人再敢明目张胆地殴打宫女,但惇妃在后宫中的特殊地位,始终未被真正撼动。 从这件事可看出,乾隆晚年的后宫管理已显现松弛之态。他既想维护制度的威严,又难以割舍对幼女的疼爱,最终在规矩与私情之间做出了妥协。而惇妃的经历,也成为清代后宫“母凭子贵”(此处为女贵)的典型案例,揭示了皇权体制下,个人恩宠与制度规则之间的复杂博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