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环球国际小姐总决赛上,“最佳身材奖”的归属成了全民热议的焦点。 白幼瘦的畸形审美标准已经过时,白白胖胖才是最佳身材。这位体态丰腴、肌肉紧实的姑娘,站在一群高挑纤细的佳丽中间,像只“企鹅混进了凤凰群”。网友的吐槽瞬间刷爆直播间:“虎背熊腰也能拿奖?评委是不是眼瞎?”“后面穿红裙的姐姐腿长两米八,她不香吗?”更离谱的是,选手三围数据在不同渠道相差30厘米,组委会甩出的“AI评分肌肉密度92分”反而让争议更烈。 这场风波的核心,其实是传统审美与多元价值的碰撞。过去选美赛场,“白幼瘦”“黄金比例”几乎是铁律,女孩们为了三围数据疯狂健身,甚至有人靠极端节食维持“纸片人”身材。但这次组委会明确表示,评分标准里加入了40%的“肌肉力量”和“运动表现”——张雨曦曾是国家队游泳运动员,多年训练让她拥有紧实的线条和超强的肢体控制力,AI评分里她的体态匀称度高达95分。支持者认为,这才是健康自信的女性力量,比“干瘦”更符合现代审美;反对者则质疑:“肌肉密度要靠仪器测,选美啥时候成体检了?” 其实,争议背后藏着更深层的焦虑。当“多元审美”变成一场模糊标准的狂欢,当“鼓励自信”沦为掩盖规则混乱的遮羞布,公众的信任自然会崩塌。选美可以打破“白幼瘦”的枷锁,但不该用玄学数据自圆其说;可以倡导健康美,但得先明确规则、公开细节。毕竟,没人反对“丰腴美”,大家只是不想看到一场消耗公信力的闹剧。 说到底,美从来不该有唯一答案。但选美比赛作为公众事件,总得有个让人信服的标准——是继续用“黄金比例”卡人,还是真的能建立一套科学、透明的多元评价体系?你更支持哪种审美?评论区聊聊,别让这场争论只变成一场“互喷大赛” (来源: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