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其一,任何光刻机,只要含有不低于0.1%的中国来源稀土成分,无论其最终产自何地、途径哪里,都必须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并详尽披露其用途、用量及最终用户,其二,对用于制造14纳米及更先进逻辑芯片、高端存储芯片的关键设备及材料,启动更为严格的“逐案审批”制度。 (信源:网易——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 在中国于12月1日正式启动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后,全球芯片产业的平静被彻底打破。这场博弈的核心,是对全球供应链“安全垫”概念的重新定义。 对于光刻机巨头ASML,其曾经引以为傲的战略库存,正从一个可靠的缓冲资产,迅速异化为一把悬在头顶、滴答作响的利剑。 ASML的“安全垫”正在失效。无论其高管宣称库存“够用数月”,还是报告称仅能维持8周生产,这种分歧本身便暴露了其供应链的脆弱性。 更致命的是,中国的新规是一套精密的溯源体系。任何成品中,只要源自中国的稀土成分超过0.1%,就必须申请许可并详述终端客户信息。 这意味着ASML库存中的每一块稀土磁体、每一克抛光粉,都可能需要一张“出身证明”。其战略缓冲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物料池,而是一个动态的、受制于人的“倒计时器”,每一次消耗都伴随着复杂的合规审查风险。 这种压力,使得ASML高层“短期不慌”的公开表态,与其内部承认“储备耗尽后风险未知”的评估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台EUV光刻机的电机需消耗超过10公斤稀土磁体,这部分成本占电机总价三成以上。清点并替换现有库存的工程难度与经济代价是难以想象的。库存不再是定心丸,而是一个时刻提醒其依赖性的枷锁。 中国的策略远比资源禁运更为深远。此举的核心,是将静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动态的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权。中国不仅拥有全球近七成的稀土产量与超九成的精炼产能,更关键的是其构建了从开采到回收的全产业链闭环。 其99.999%的提纯技术,相比美国99.9%纯度且价格贵三倍的水平优势巨大。全球稀土永磁材料市场近92%的预期份额,为“去中国化”替代方案设下难以逾越的成本与质量壁垒。日本在马来西亚建厂替代中国稀土后成本飙升120%、良率下降15%就是例证。 新规通过设立“0.1%”的精准门槛和“逐案审批”的窗口,迫使所有玩家进入其设定的游戏规则。 它并非要切断供应,而是要争夺产业链的话语权,倒逼那些奉行双重标准、一边依赖中国资源一边实施技术封锁的国家回归公平合作。管制范围甚至延伸至在境外使用中国设备冶炼的产品,这种穿透力彻底打破了地理限制。 中国的精准点穴,撕开了ASML一家独大的市场裂痕,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抢位赛”已然鸣枪。对ASML而言,其在中国市场曾高达42%的季度收入占比面临腰斩风险,2030年营收翻番至600亿欧元的宏图也因此蒙上阴影。 市场信心正在动摇。尼康明确提出“去ASML化”并计划将浸没式光刻机产能提升四成,佳能则加速纳米压印技术商业化,试图在不同赛道上实现突围。 产业链下游的客户已经开始用脚投票。英特尔、三星等巨头成立“稀土应急小组”,尝试将供应链“中国含量”降至安全线以下,这种自救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对ASML现有模式的冲击。而在另一端,中国本土替代力量正加速崛起。 从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进入客户验证,到EUV光源原型机、纳米级双工件台等核心技术的相继突破,一个更具成本优势的替代供应链雏形已现。这场由稀土引发的震动,正在深刻地重塑全球芯片产业的未来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