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 黄芊芊突然宣布了,她不会为美国企业工作,而且已经两次拒绝了海外高薪和深造邀请。 江西普通家庭走出来,17岁进北大,学的就是微电子,这门课她一路学下去,方向锁在芯片上,重心不挪。 黄芊芊的老家在江西南昌,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家里没什么特殊背景,她能走到今天,全靠自己一股钻劲。 小时候她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喜欢打闹,反而总盯着家里的收音机、闹钟看,拆了装、装了拆,父母怕她弄坏东西,她却倔强地说“想知道里面怎么转的”。 高中时她泡在物理实验室的时间比教室还多,有时候放学了还帮老师整理器材,连周末都抱着电子电路的书啃,17岁那年,她凭着全省前列的高考成绩敲开北大校门。 填志愿时没选当时热门的金融、计算机,一门心思扎进了微电子专业——那时候她就听说,国内的手机、电脑里,很多核心芯片都要从国外买,她想弄明白,咱们自己为啥做不出来。 在北大的日子里,黄芊芊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砸在了实验室和图书馆。微电子这行难,尤其芯片设计,要懂材料、懂电路、懂算法,稍微差一点就出不了成果。 她跟着导师做项目时,为了优化一个晶体管的性能,连续半个月泡在实验室,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中间有次实验数据出了问题,她没急着找借口,而是一点点回溯步骤,最后发现是材料纯度不够,又重新联系供应商、重新调试,直到数据达标。 那时候国内芯片领域还比较薄弱,很多教材、设备都要靠进口,她就啃英文文献到深夜,把国外最新的技术进展记满了好几本笔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基础打牢,将来能为国内芯片做点事。 第一次拒绝海外邀请是在她读博期间。 美国一所顶尖大学的教授主动联系她,提出联合培养的机会,不仅免学费,还提供每年近10万美元的补助,研究方向也是当时最火的先进制程芯片。身边同学都劝她去,说这是难得的机会,可她翻来覆去想了一夜,还是拒绝了。 她跟导师说,国内现在正缺做先进制程的人,她要是走了,手里的项目就断了,而且她怕自己习惯了国外的环境,将来就不想回来了。 第二次拒绝更让旁人惊讶。 博士毕业时,美国一家知名芯片企业向她抛来橄榄枝,开出的年薪折合人民币超百万,还承诺给她配备独立的研发团队。对方负责人亲自飞来北京见她,说只要她愿意去,绿卡、住房都能解决。 黄芊芊还是没动心,她当着对方的面说:“我学芯片不是为了拿高薪,是想让咱们中国的设备里,能用上自己做的芯片。你们给的条件再好,也比不上看着国产芯片突破‘卡脖子’问题让人踏实。” 回国后,黄芊芊加入了北大的芯片研发团队,一开始条件确实不如国外——实验室的部分设备要提前申请才能用,团队人手也紧张,她既要做研究,还要带学生。 有次为了赶一个关于低功耗芯片的项目,她连续一个月没怎么回家,每天和团队成员一起吃盒饭、盯数据,中间遇到技术瓶颈,她就组织大家一起查文献、找思路,哪怕熬到凌晨,也非要把问题解决了才休息。 没过几年,她参与研发的低功耗芯片技术就有了突破,这种芯片能大幅降低设备的耗电量,后来被用在了物联网设备、智能穿戴产品上,让国产设备在功耗控制上有了新的竞争力。 现在总有人说,搞科研苦、搞芯片更苦,留不下人才很正常。可黄芊芊的经历偏证明,不是人才留不下,是有没有让人才心甘情愿扎根的理由——这份理由,是对家国的牵挂,是对“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的执念。 她没有因为出身普通就放弃追求,没有因为海外诱惑就动摇方向,更没有把“爱国”挂在嘴边喊口号,而是用十几年的专注,把自己的专业能力,变成了推动国产芯片进步的力量。 其实像黄芊芊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从普通家庭走出来,凭着一股韧劲在各自的领域深耕,不为名利所动,只为给国家做点实事。 核心技术从来不是靠别人施舍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不为国外做事、只为祖国攻关”的科研者,咱们的芯片产业才能一步步往前挪,才能在被“卡脖子”的时候,有底气一点点突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