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储能供应链“大转向”!三星SDI或接3万亿韩元订单,中国供应链地位受挑战?

天际自由游走的花朵 2025-11-05 17:05:01

特斯拉储能供应链“大转向”!三星SDI或接3万亿韩元订单,中国供应链地位受挑战? 当地时间11月4日,一则重磅消息震动全球新能源产业——韩国电池巨头三星SDI正与特斯拉就储能电池供应展开深度谈判,潜在订单规模或达30GWh(价值超3万亿韩元,约148.6亿元人民币),合作周期覆盖未来三年。若交易达成,这将是特斯拉供应链“去中国化”战略的标志性事件,同时折射出中美贸易摩擦下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深层博弈。 合作细节:30GWh储能电池如何落地? 1. 产能规划三星SDI计划将其与Stellantis合资的美国印第安纳州工厂部分动力电池产线改造为储能电池产线,预计2026年投产,年产能10GWh,精准匹配特斯拉的采购节奏。该工厂原计划为Stellantis供应电动车电池,但因后者需求下滑,转型储能领域既规避关税成本,又抢占市场风口。 2. 技术适配供应的电池将专门用于特斯拉的Megapack大型储能设备和Powerwall家用储能墙,采用磷酸铁锂(LFP)技术路线,兼顾安全性与成本优势。三星SDI的LFP电池以高密度、长循环寿命著称,或助特斯拉进一步降低储能系统成本。 特斯拉“去中国化”背后:关税压力与供应链焦虑 1. 关税冲击下的成本困境特斯拉储能业务当前100%依赖中国供应商(如宁德时代),但美国对中国储能电芯加征的关税高达40.9%,叠加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导致成本激增。特斯拉CFO直言,关税对能源业务造成“超常影响”,仅2025年4月就增加近3亿美元成本。 2. 多元化布局的必然选择特斯拉正加速构建“非中系”供应链: - 电池端:与三星SDI、LG新能源签订储能电池协议,LG新能源近期拟将供应量从20GWh提升至30GWh; - 芯片端:与三星电子合作锁定先进制程芯片; - 制造端:推进美国本土电池工厂建设,规避IRA法案税收抵免门槛。 行业影响: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国地位能否撼动? 1. 韩企崛起:技术+本土化优势凸显三星SDI通过本土化生产切入特斯拉供应链,或改写储能市场格局。其优势在于: - 技术差异化:NCA电芯技术(高能量密度)与EDI防热扩散方案,契合欧美市场对安全性的严苛要求; - 政策红利:美国IRA法案对本土化生产的补贴,抵消部分成本劣势。 2. 中国供应链:短期承压,长期仍为“压舱石” - 宁德时代:虽面临订单分流,但仍是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核心供应商,且技术迭代速度领先; - 比亚迪、亿纬锂能:凭借LFP技术优势,在全球储能市场持续扩张; - 地缘现实:中国控制全球94%的磷酸铁锂产能,短期内难以被完全替代。 专家观点:特斯拉的“平衡术”与行业未来 “特斯拉的‘去中国化’实为风险对冲,而非彻底切割。”行业分析师指出,“中国供应链的效率与成本优势仍不可替代,但关税压力迫使特斯拉构建‘中国+日韩’双轨体系。”未来,储能市场的竞争将聚焦三大维度: - 技术迭代: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路线; - 产能本土化:IRA法案下,北美本土供应链的崛起; - 成本控制:LFP与NCA技术路线的成本博弈。 结语 特斯拉与三星SDI的合作,既是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生存策略,也是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深度调整的缩影。尽管中国供应链面临挑战,但其技术积累与规模效应仍是全球新能源革命的基石。这场“去中国化”浪潮下,真正的赢家或许属于那些既能拥抱技术变革,又能灵活驾驭全球化资源的企业。 (本文综合自:韩国经济日报、路透社、OFweek维科网等)

0 阅读:2
天际自由游走的花朵

天际自由游走的花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