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为稀土管制能按住荷兰,没想到人家反手就把中低端DUV光刻机也禁了,连老设备维修都卡脖子。这波操作看着够刚,实则更像慌不择路的孤注一掷。 荷兰这轮制裁落地速度相当快。2025年9月初,荷兰外贸大臣施赖纳马赫尔直接致函议会,宣布扩大对特定半导体设备的出口管制,明确把阿斯麦的NXT:1970i和1980i这些浸润式DUV光刻系统都给圈了进去。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1970i和1980i这类机型是生产28纳米到14纳米芯片的主力装备,广泛应用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这些领域。 荷兰嘴上说着这是“外科手术式”精准限制,只针对“最先进”系统,可连阿斯麦自己都吐槽,压根没收到“最先进”的确切定义是啥。 明摆着就是一刀切,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更狠的是,荷兰还把售后维修这条路也给堵了。 阿斯麦之前积压了价值超过80亿美元的已售DUV设备等着维护,现在荷兰政府一纸禁令,连这些老机器的零部件供应和技术支持都可能断供。 这招确实毒辣,相当于不仅不卖你新机器,连你家现有的设备坏了也别想修。 这种操作连商业契约精神的基本体面都不要了,赤裸裸地表明荷兰已经彻底倒向美国的技术封锁阵营。 但你看荷兰这么“刚”的背后,其实是步步紧逼的无奈。 美国从2022年通过《芯片法案》就开始对荷兰软硬兼施,非要拉上它和日本搞三方联盟,一起卡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脖子。 2023年1月美日荷达成秘密协议后,日本抢先在今年7月收紧23种半导体设备出口,荷兰则在9月跟进,把DUV光刻机的限制范围从2000系列高端型号,进一步扩大到1970i、1980i这些中阶机型。 这明显是美国“长臂管辖”压力下的连锁反应,荷兰经济事务部被美媒讽刺为“跟在美国政府身后的温顺绵羊”,一点都没冤枉它。 荷兰这么卖力地充当“马前卒”,其实心里也在滴血。 中国可是阿斯麦的第二大市场,2023年贡献了超过64亿欧元的销售额,占到阿斯麦总营收的近三成。 如今DUV设备全面禁运,阿斯麦预计中国市场10%到15%的销售额得打水漂。 这还不算后续稀土管制可能引发的供应链地震。 中国刚宣布的稀土出口新规明确要求,含中国稀土超0.1%的光刻机类货物出口需逐案审批,阿斯梅尔的生产线随时可能因材料断供而停摆。 荷兰这波杀敌一千,恐怕自损也得八百以上。 而且荷兰人可能低估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耐力和反弹速度。 华为麒麟9000S芯片的量产已经证明,中国在缺乏EUV光刻机的情况下,依然能通过多重曝光等工艺,用DUV设备造出等效7纳米的芯片。 虽然成本高些、良率爬坡慢点,但确实走通了去美化的技术路线。 荷兰的封锁只会加速这个进程,正如阿斯麦CEO温宁克早就警告过的:“你越施压,中国越会拼命造出能和ASML媲美的光刻机。”更要命的是,荷兰在配合美国打压中国的同时,自己还干了件更出格的事——动用1952年《商品供应法》,强行接管了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资产,甚至暂停了其中国籍CEO的职务。 这种赤裸裸的掠夺行为,彻底激怒了中国。 中国商务部随后升级稀土管制,明确将光刻机相关材料纳入特殊审查通道,相当于把反制矛头直接对准了荷兰的经济命脉。 美国此时却选择袖手旁观,毕竟它自己的F-35战斗机生产线也离不开中国稀土,根本不敢替荷兰出头。 所以你看荷兰这波操作,表面是步步紧逼,实则是进退两难。 它想靠彻底倒向美国来换取政治庇护,却忘了自己的经济命脉早就和全球产业链,特别是中国市场深度绑定。 中国手握稀土这张王牌,又拥有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完全有底气见招拆招。 荷兰的孤注一掷,反而可能加速中国光刻技术的自主突破,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荷兰的慌乱已经说明,技术霸权的旧秩序,正在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