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丢掉红军城之后,位于红军城东面的卫星城季米特洛夫现在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俄军攻击,怎一个惨字了得。 季米特洛夫现在可真是被推到了悬崖边上。红军城一丢,这座东边的卫星城直接暴露在俄军炮口下,简直成了砧板上的肉。 俄军部队从北边压过来,南翼的突击群也在持续施压,整座城市几乎被围得跟铁桶似的。乌军守城士兵每天睁开眼就得面对四面八方飞来的炮弹,阵地前的泥土都被炸得翻了好几遍。 乌军大本营那边却还在死咬着“寸土不让”的命令。他们隔着地图指挥前线,硬要求守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这种“存地失人”的打法明摆着是把士兵当耗材用。你说守阵地重要,可要是人都打光了,阵地还能靠鬼魂来守吗?结果往往是人死光了,地盘照样丢,最后落得人地两空。 更糟的是这种恶性循环根本停不下来。季米特洛夫守军原本就缺轮换部队,现在伤亡一天比一天惨重,后方补充上来的新兵连枪都端不稳。 有个刚从西边调来的动员兵偷偷说,他们训练营里实弹射击每人只打过二十发子弹,现在却被直接塞进战壕面对俄军装甲突击。这仗打得简直像送死。 俄军可是把看家本领都使出来了。他们用无人机全天候盯着乌军动向,炮兵观察员躲在居民楼里校正坐标,重炮群一轰就是整排炮弹砸下来。 乌克兰守军好不容易建起的防御工事,经常刚修好就被“龙卷风”火箭炮犁成平地。坦克连想组织反击,半路就会遭到“短号”反坦克导弹点名,战场单向透明得让人绝望。 城里的后勤线早就七零八落了。唯一通往后方的公路被俄军远程火力牢牢锁住,运输车队白天根本不敢动,夜里摸黑开灯都会引来巡飞弹。 医疗站里绷带和止血药早就见底,重伤员运不出去,只能躺在地下室听着炮火等死。有个卫生员红着眼睛说,他们连麻醉剂都用完了,截肢只能靠士兵咬着木棍硬扛。 最讽刺的是乌军高层还在强撑“战略要地”的面子。他们对外宣称季米特洛夫是“顿巴斯防线支点”,可明眼人都知道这地方现在就是个血肉磨盘。俄军拿下北面的铁路枢纽后,这座卫星城实际价值已经跌到谷底,死守除了政治作秀毫无意义。但指挥官们谁都不敢下撤退命令,生怕被基辅扣上“畏战”的帽子。 前线的连长们倒是心知肚明。有个戴破旧眼镜的军官蹲在战壕里算过账:他接手时满编132人,两个月打得只剩47个能动的,重武器只剩两挺老式机枪。俄军最近又把T-90坦克顶到800米外,阵地侧翼的雷区还被炮火清出缺口。他说兄弟们现在全凭意志力在硬撑,指望着哪天能有后撤转机。 可转机哪会从天上掉下来。俄军侦察兵最近频繁渗透城区,夜间经常爆发巷战。守军既要防正面强攻又要清城内渗透,士兵们连续三四天合不了眼。有人看见战壕里的老兵一边拧开手榴弹引信盖一边打瞌睡,这状态能打仗才是奇迹。 其实解套的办法不是没有。要是肯放弃虚名,把部队撤到西边第二防线,依托河流重整防御,战局说不定还有转机。但现在高层宁可把有生力量耗在废墟里,也要拍着胸脯说“我们在抵抗”。你看城东那个机械化连,上周明明接到后撤命令,师部突然又改口要他们“再守48小时”,结果全连被温压弹烧成焦炭。 这种指挥混乱的苦果最终都砸在平民头上。城里还没逃走的居民躲在防空洞里,靠着雨水和空投罐头活命。有个老太太念叨她儿子在开战第二天就阵亡了,现在连尸首都找不回来。可军官们还在用喇叭喊话要居民“配合防御”,简直是把老百姓绑在战车上陪葬。 仗打到这个份上,季米特洛夫早就不是军事问题,纯粹成了政治牺牲品。乌军总参某位退役将领私下吐槽,说这种僵化防御思维还停留在二战时期。现代战争里无人机满天飞,死守孤城除了给敌机当靶场还有什么用?但现任高层根本听不进劝,反而把建议撤退的人全调去文职岗位。 眼下最现实的选择其实是组织梯次撤退。用城区废墟拖住俄军前锋,主力分批退过河建立新防线。可指挥层非要搞什么“堡垒化防御”,把最后几辆坦克埋进水泥工事当固定炮台。结果俄军绕开正面,直接穿插到城南切断了退路。现在守军想撤也撤不走了,彻底成了瓮中之鳖。 你看战场电报就知道情况多绝望。有的部队发电报求援,结尾直接明码标注“弹药耗尽,准备白刃战”。后勤官疯狂联系后方,回复永远是“运输线路被火力封锁”。俄军倒是越打越从容,甚至开始用高音喇叭劝降,喊话间隙还播放斯拉夫民歌瓦解守军意志。 这场战役最悲哀的是,它本可以成为有序撤退的典范,现在却要变成又一个军事教科书上的反面案例。等最后一声枪响消失时,季米特洛夫地图上只会多个被红圈标注的“已占领”符号,而战报里阵亡数字后面,是多少个再也回不来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