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注意外蒙古崩溃大逃亡控制边境,中国对外蒙古不要心善,看看外蒙古人对中国的心态就知道了,必须严防突发事件发生,中国人不是不为外蒙古人着急,而是因为蒙古人是扶不起的阿斗。 先说说外蒙古当下的经济困境有多棘手。作为一个以畜牧业和矿业为支柱的国家,外蒙古的经济抗风险能力特别弱。2024 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外蒙古的铜矿、煤炭出口收入同比下降了 35%,而这两项占了国家出口总额的 80% 以上。 外汇储备跟着告急,从 2023 年的 45 亿美元降到了 2024 年底的 28 亿美元,连进口粮食和燃油都快撑不住了。 外蒙古 90% 的粮食靠进口,其中 60% 来自中国,2024 年因为没钱,粮食进口量减少了 20%,首都乌兰巴托的面粉价格半年涨了 40%,不少牧民因为买不起饲料,只能把牛羊低价卖掉,生活陷入困境。 经济危机还引发了社会动荡,2024 年下半年,乌兰巴托爆发了好几次抗议活动,民众要求政府改善民生,甚至有极端分子把矛头指向中资企业,打砸了中国援建的商场,这种情绪要是持续发酵,确实可能引发人口外逃。 再看中蒙边境的情况,两国边境线长达 4710 公里,有 10 个陆路口岸,其中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等口岸是主要通道。 最近几年,因为外蒙古经济不景气,从这些口岸进入中国的蒙古国人数量逐年增加,2024 年通过合法渠道来华务工、经商的蒙古国人有 12 万左右,比 2020 年多了 5 万。 但非法越境的情况也在增多,2024 年中国边防部门查获的非法越境案件有 320 起,比前一年增加了 45%,这些人大多是为了寻找工作机会,也有部分人是因为在蒙古国欠了债务,想躲到中国境内。 要是外蒙古经济真的崩溃,非法越境人数可能会大幅增加,不仅会给边境管理带来压力,还可能引发疫情传播、治安等问题 ——2024 年就有 5 起非法越境者携带传染病入境的案例,好在及时防控没有扩散。 更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蒙古国人对中国的复杂心态。虽然外蒙古经济高度依赖中国,比如 90% 的出口流向中国,70% 的进口来自中国。 中国还是外蒙古最大的投资国,累计投资超过 100 亿美元,帮助建设了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但当地一些人受历史教育和民族主义影响,对中国存在误解和排斥。 比如乌兰巴托的街头很少能看到中文招牌,学校里也很少教授汉语,年轻人更愿意学俄语或英语;2024 年蒙古国的一项民调显示,有 45% 的受访者对中国 “缺乏好感”,认为中资企业 “掠夺了蒙古国的资源”。 这种心态在经济危机时更容易被煽动,要是出现大规模逃亡,很可能会有不理性行为,给边境地区的稳定带来挑战。 中国边防部门其实已经在加强管控,2024 年投入了 2 亿元升级边境防控设施,在重点地段安装了高清摄像头、红外传感器,还增加了无人机巡逻频次,边防战士的巡逻密度也比以前大了很多,比如在二连浩特口岸周边,每天有 6 支巡逻队 24 小时不间断巡查。 同时,中国也在通过合法渠道帮助外蒙古缓解危机,2024 年向蒙古国提供了 5 亿元人民币的粮食援助,还延长了 3 亿美元贷款的还款期限,帮助其稳定外汇储备。 但这些帮扶并没有得到所有蒙古国人的认可,有蒙古国政客甚至说 “中国的援助是有条件的”,这种言论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中国的误解。 有人说 “蒙古人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因为这些年的帮扶效果遇到了瓶颈。比如中国帮助蒙古国建设的煤矿,因为蒙古国政府政策不稳定,经常修改矿业法,导致中资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很多项目进展缓慢。 中国援建的公路,因为蒙古国缺乏维护资金,通车没几年就出现了破损,这些问题不是中国单方面能解决的,需要蒙古国政府和民众的配合。要是蒙古国不能自身改革,光靠中国的援助,确实很难从根本上改善经济状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 “着急也没用”。 不过中国始终在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处理中蒙关系,一方面加强边境管控,防范突发事件,另一方面也在继续通过对话和合作帮助蒙古国。 比如 2024 年底,中蒙双方签署了《边境地区合作备忘录》,约定加强边境管理协作,同时扩大在农业、能源领域的合作,帮助蒙古国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减少对矿产出口的依赖。 毕竟稳定的邻国对中国也很重要,只要蒙古国愿意合作,中国还是会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前提是要保障中国的边境安全和合法权益,这也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