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 3 月的一天,聂荣臻突然将周恩来从会议室叫出来,聂荣臻面如土色地说:“收到关于钱学森的重要情报。” 周恩来眉头一紧,刚结束的会议还在讨论国防工业的短板,钱学森这位“抵得上五个师”的科学家,可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希望。他按住聂帅颤抖的手,声音沉稳却藏着焦灼:“慢慢说,是他在美国的处境出了变故?” 聂帅递过情报简报,指尖都带着凉意:“美方仍不死心,竟试图通过海外关系施压,想让他放弃导弹研究,甚至许以优渥待遇诱骗出国。” 要知道,钱学森归国之路本就铺满荆棘,1950年被吊销涉密许可证后,特米诺岛的十五天囚禁、四年多的严密监视,连家里电话都要被特工反复试探。 那些年,美国当局的嘴脸实在矛盾。一边以“可能颠覆政权”为由判他“驱逐出境”,一边又因他的技术价值死死羁留,说白了就是想把人才捆在自己的战车。若不是1955年那封夹在香烟纸里的求救信,若不是周恩来借日内瓦会谈契机,用释放美国飞行员换回他的自由,这位赤子恐怕还在异国他乡受困。 归国不过五年,美方又来搅局,这背后是对新中国国防崛起的深深忌惮。周恩来踱了两步,目光骤然坚定:“钱学森回来不是为了个人富贵,他在邮轮上就说过,要帮中国人民活得有尊严,这种信念岂会被利益动摇?” 但忌惮归忌惮,保护措施必须做到极致,彼时“两弹一星”工程正处关键期,容不得半点闪失。 后来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份底气。钱学森不仅顶住了外部诱惑,更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写下《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从科研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规划得细致入微。他用行动打破了“中国人搞不出导弹”的偏见,更让世界看清:真正的科学家,永远把祖国需要放在首位。 那些试图阻挠人才的伎俩,终究敌不过赤子归心。美国以为扣留文件、高额保释金就能锁住人才,却忘了爱国的信念远比铁窗坚固。钱学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来都离不开这样“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脊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