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icon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要说韩国造船业确实不是软柿子,这些年在高端LNG船icon领域攒了些家底,韩华海洋icon、三星重工icon早年砸了大把真金白银搞研发,一度把LNG船当成自家“护城河icon”。 LNG船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技术门槛极高,涉及液货围护系统、低温材料等多个核心领域,早年全球市场基本被韩国与日本垄断。韩国企业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掌握了薄膜型围护系统等关键技术,曾长期占据全球70%以上的LNG船订单,这也是韩媒敢于叫嚣“重夺第一”的核心底气。 但韩国造船业的优势并非不可撼动,其过度依赖LNG船单一高端品类的短板逐渐暴露。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集装箱船、散货船等细分市场需求波动,韩国企业因产能集中于LNG船,难以快速响应多元订单,而中国造船业早已开启全面突破。 中国造船业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与产业升级。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将高端造船纳入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江南造船、沪东中华等企业组建专项研发团队,攻克LNG船液货舱绝热、船舶动力系统等“卡脖子”技术。2008年,中国首艘自主研发的LNG船“大鹏昊”交付,标志着正式打破韩日垄断。 近年来,中国造船业在技术迭代上持续加速,不仅实现LNG船的规模化生产,还在绿色船舶领域抢占先机。面对全球“碳中和”趋势,中国企业率先布局甲醇动力船、氨燃料船等新型船舶,凭借更环保的设计与更具竞争力的成本控制,赢得国际市场认可。此次40艘大单中,就包含多艘绿色动力船舶,这正是国际市场对中国造船技术与环保理念的双重认可。 韩国造船业的狂欢落空,还源于其成本优势的丧失。受全球供应链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韩国造船企业的人力与制造成本持续攀升,而中国凭借完整的船舶配套产业链,从钢材、设备到零部件实现本土化供应,大幅降低了生产周期与成本。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的订单交付周期比韩国缩短3-6个月,单位造价低10%-15%,这让不少国际货主更倾向于选择中国船厂。 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中国造船业的逆袭早已显现端倪。2023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均超越韩国,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40%以上,其中LNG船订单占比已提升至20%,打破了韩国的长期垄断。此次40艘大单的落地,更是中国造船业从“跟跑”到“领跑”的重要标志。 韩国造船业的教训证明,单一技术优势难以支撑长期竞争力,而中国造船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技术多元突破与绿色转型,构建起更稳固的发展根基。这不仅是造船业的竞争,更是国家工业实力与产业升级的较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