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来首次,拿到稀土磁铁后,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站在一块刚出炉的稀土磁铁前,语气笃定地宣布:美国终于不再捏在中国手里了。 贝森特这次是亲自跑到eVAC Magnetics的新厂子,站在那块刚产出的稀土磁铁边上,仿佛在见证一次技术“独立宣言”,这是25年来美国本土第一次产出稀土磁铁,场面看着挺提气。 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说这是美国稀土产业一次历史性跨越,甚至有人喊出了“制造业复兴”的口号。 但从产业链角度看,这块磁铁更像是“起步姿势”,美国确实有自己的稀土矿,比如芒廷帕斯矿,但稀土产业真正吃重的环节,不在采矿,在后面那些又脏又难的环节:冶炼、分离、磁体制造。这里面,中国几乎是“全链条通吃”。 全球90%的磁铁产能,8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都在中国手里,美国连10%都不到,哪怕eVAC这次做出了磁铁,那也是在政府强力扶持下“试水”。 想要规模化、稳定供应,还得过三道坎:技术、人才、成本。 稀土分离,被业内称为“化工界的高难度动作”,不是把矿石一搅拌就能出货那么简单,尤其是磁铁常用的钕铁硼材料,背后涉及几十种复杂的化学工序,光是分离镧系元素就要上千次萃取,工艺成熟度决定了产品质量能不能稳定。 中国这块玩了几十年,光是搞稀土专业的高校就有数十所,专业人才超过12万人,而美国呢?目前相关从业者也就几百人,整个行业都还处在“边走边学”的阶段。 更别提环保这块,美国想搞冶炼厂,环评一拖几年是常事,中国能稳住成本,工艺稳定、产业链齐全是一方面,政策协同、人才储备也是硬实力。 你现在让美国重头来一遍,得烧掉2500亿美元外加十年时间,谁来等? 贝森特的这场发布,多少带着点政治姿态,眼下美国政府急着拿成果“展示肌肉”,这块磁铁就成了最好用的“道具”。 但问题是,美国的稀土政策历来缺乏延续性,拜登时期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本来想靠补贴扶持稀土企业,结果特朗普一上来就推翻,搞得原本启动的项目被迫暂停。 这种“一届一调头”的节奏,让本来就脆弱的稀土企业更加难以为继,火神元素公司那些项目,哪怕拿到14亿美元也只能小心翼翼推进,你不能指望用一块磁铁,就立刻撬动整个产业链。 美国当然不甘心独自扛,早早就拉上日澳等盟友,构建所谓“稀土联盟”,表面上看,美国自己挖矿,日本负责磁体制造,澳大利亚提供原料,听起来像是个精英团队。 但问题是,这个“队伍”看起来整齐,实则各怀心思,日本搞了15年“去中国化”,结果到现在还有七成以上的稀土需要从中国进口。 澳大利亚资源丰富,但缺乏加工能力,最终还是得运去中国炼完再回来,“联手”的美好想象,碰上现实的复杂操作,很多时候就成了“纸上谈兵”。 更别说这些国家本身也在看美国的脸色行事,一旦政策变脸,谁还敢重金押注? 从这一块磁铁能看出,美国对中国稀土依赖的焦虑是实打实的,毕竟稀土是高科技制造绕不开的原料,军事装备、电子芯片、风电新能源,全得用上,中国掌握主动权,美国当然坐不住。 但稀土不是石油,不是你打一场仗就能抢过来的,这是个依赖长期积累、持续投入、系统配合的产业。 中国在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美国想靠“一块磁铁、一场发布会”就翻盘,显然太理想化了。 真正要“去依赖”,美国得先练好基本功,而不是靠政治口号撑场子,否则,就算再造十块磁铁,也不过是摆在展台上的“样板”,离真正的产业独立,差得远。 贝森特的豪言壮语听着响亮,背后却是复杂的现实,一块磁铁,能表态,但代表不了全局,中国的稀土优势,不是偶然的“卡脖子”,而是几十年打磨出来的系统能力。 美国要想真脱钩,不光要烧钱,更要沉下心,而在这场稀土拉锯战中,真正的胜负,不在嘴上,而在链条里。 信息来源:美财长这就吹上了:25年来首块美国造稀土磁铁,结束中国“卡脖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