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不再让中国转让高铁技术,起初越南觉得各国都会抢着来修他们的高铁,所以想来一个 “一桃杀三士”,让几个国家斗来斗去,然后越南坐收渔翁之利。但是越南跑遍了全球,发现根本没人搭理他,就很是尴尬。 越南的南北高铁项目,从2007年提出至今,已经“纸上谈兵”将近二十年。 按初始设想,这条全长1541公里的高速铁路,将以350公里的时速穿梭越南南北,把河内到胡志明市的通行时间从30小时压缩到5小时。 计划听起来很美,投资额也不小,达到了670亿美元。但现实是,二十年过去了,一米轨道都没铺。 越南政府原本打算用一招“多方博弈、择优而用”的策略,结果反倒把自己困在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里。 越南当年设想的是一场技术和价格的“擂台赛”。他们把中、日、法、韩四国厂商请进场,摆明了态度:谁愿意“免费”交出核心技术,谁就有机会赢得合同。 这种操作思路,越南称之为“市场换技术”,其实是想用一个项目的市场,换来别人几十年积累的技术成果。 算盘打得响,越南政府还自信满满地认为,各国一定会抢着来争这块“肥肉”。 所以越方提出的条件非常直接,信号系统、列控系统、制造工艺,全都得无偿转让。 但现实并没有按照剧本走。日本明确表示,只提供成品出口,不谈技术转让;法国开出的预算报价天价,态度也一样强硬。 韩国同样兴趣寥寥;就连中国,虽然表达了合作意愿,也只愿意分享非核心技术。 越南这一套“空手套白狼”的招数没能打动任何一家企业。多方询价变成了多方碰壁,这场“选美”最终沦为一场自娱自乐。 越南高估了自己的市场吸引力。虽然南北高铁长度不短,但越南GDP总量还不到4700亿美元,项目本身拉动效应有限。 相比之下,中国国内任何一条高铁线的市场体量都远高于此。 所以在外资眼中,与其冒险投资一个高风险、低回报、还要交技术的项目,不如将资源投向更有保障的市场。 更现实的是,越南还拖欠着中国河内轻轨项目的5000万美元尾款,信誉打了折扣。 地缘政治也在其中添了不少乱。美方多次向越南施压,要求其排除中国技术,日本则在2024年后开始加强对越出口管制。 越方一边向美国开放金兰湾军事基地,一边又想从中国引入技术,结果是两头都不讨好。 为了应对外部压力,越南甚至提出搞“双系统”方案,一条高铁要同时兼容中日标准,直接导致项目成本上涨了41%,连可行性都成了问题。 内部矛盾也让高铁推进寸步难行,越南北方的一派主张标准对接中国,南方则希望融入东南亚铁路网,双方在路线规划上争执不下,五年内修改了五次线路图。 征地问题更是棘手,越南全国68%的土地属于私人所有,拆迁涉及的补偿金额难以承受,目前仅完成30%的土地确权,谈何动工? 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样难解。目前越南铁路86%仍是早年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米轨,轨距只有1000毫米,早已无法满足现代运输需求。 设备老旧、维护滞后,连高强度钢轨和信号设备都要从国外进口,本土工业基础薄弱,根本没有承接高铁项目的能力。 即便是最基础的轨道铺设,越南也缺乏自主施工队伍。更不用说列车制造、运行控制等环节。 资金问题更是压在越南头上的“巨石”。670亿美元的预算,相当于越南全年财政收入的95%。 而政府每年投向铁路建设的资金只占GDP的0.7%,也就是27亿美元左右,越方希望外资来承担主要投资,但各国都要求政府提供主权担保,甚至要求未来运营权。 越南则坚决不同意让渡控制权,谈判自然陷入僵局。从2025年起,越南终于开始调整策略,放弃了原本强硬的“全部技术转让”要求,转而寻求分阶段合作。 他们愿意从参与非核心部件生产做起,一步步积累经验。同时,也在推进更现实的替代方案,选择建设三条连接中国的标准轨铁路,比如老街-河内-海防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 相比高铁,这些线路投资更低、建设周期更短,且能与中老铁路、中欧班列实现衔接。 有专家建议,越南应优先发展时速160公里的客货混运系统,这种中速铁路建设成本只需要高铁的几分之一,更适合目前经济能力与运输需求。 一些本地企业,如Vingroup,也提出了替代方案,但由于其电动车子公司VinFast在2024年亏损达32亿美元,整体财务状况堪忧,外界对其建铁能力并不看好。 越南的这段高铁经历,被不少国际媒体称作“发展中国家基建教科书式的失败案例”。 技术并不是靠谈判就能拿到的,尤其是在地缘政治紧张、全球供应链趋于封闭的背景下。 相比之下,老挝的中老铁路已经顺利通车并带动了沿线经济,印尼的雅万高铁也在中方支持下正式运营。 这些国家并未强求技术转让,而是通过股权合作、项目融资、人才培养等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升本土能力。 信息来源: 《越南批准高铁项目:总投资近4900亿,2027年开工》——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