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口中的华国锋是个老实人,但就是这个老实人,在毛主席去世后,却公然做了一个违背主席遗愿的决定,而且这个决定提出后,更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对!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医院去世,当时华国锋正参加外事活动,接到消息后马上赶到中南海,但没见到最后一面,国家进入哀悼期。当晚,他主持政治局紧急会议,讨论后事处理。 毛主席生前多次表示身后火化,骨灰洒长江,体现简朴,避免个人崇拜,高层内部都知道这个意愿。同时,毛主席偶尔提到对家乡的眷恋,谈母亲墓地和家人团圆,这让情况复杂。 外部压力大,全国民众悲痛,北京街头人们守夜,各地停工悼念,担心简单火化引发动荡。 经过与叶剑英等人交换意见,华国锋考虑稳定大局,借鉴苏联保存列宁遗体经验,认为能满足人民缅怀心愿,维持政权连续。 9月12日会议上,他正式提出永久保护毛主席遗体,强调符合群众心愿,参考国际做法,确保国家平稳。会议通过决议,无人反对,转而讨论实施。 专家组成立,包括医学和科研人员,华国锋任组长,每天听取汇报,推动进展。 最初计划短期保存15天供吊唁,但随着民众队伍绵延,决定延长。技术挑战大,苏联方法保密,中国团队从零起步,领队徐静留学苏联,但操作不详,反复试验,调整溶液配比,避免遗体变色开裂。 团队摒弃传统防腐剂,用惰性气体和液氮平衡技术,确保皮肤自然。同时,细节处理包括赶制中山装,修剪头发,调整面容,安放姿态选手臂自然下垂传统样式。 华国锋批准在天安门广场南侧建纪念堂,强调实用,用国产材料,控制成本。建筑队施工,1977年大楼完工,成为寄托情感场所。 这个决定体现了华国锋的担当,他从主持会议到监督攻坚,每步亲力亲为,确保落实。保存遗体虽违背毛主席火化意愿,但考虑到当时社会情绪和政治需要,这个选择帮助稳定人心,让亿万人民有地方表达敬意。 专家们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多次汇报,华国锋听取方案后拍板,就按他们的办法办,确保万无一失。 吊唁期间,遗体安置北大厅,开放棺罩供瞻仰,民众排队数公里,从外地赶来。华国锋巡视现场,看到人们情感,强化延长保护决心。 技术攻关不止防腐,还包括水晶棺研制,协调12家单位突破空白。整个过程从短期到永久转变,反映出高层对民众情绪的回应,避免潜在不稳。 保存工作完成后,遗体转移地下通道到西山,确保安全。华国锋在会议上强调,这是光荣任务,党和人民不会忘记贡献者。 决定通过后,四人帮试图借此发难,但华国锋得到叶剑英、李先念支持,心里有底,任他们表演,最后宣布遗体已妥善保护,可永久保存。 政治局一致同意,体现集体决定。华国锋还决定不邀请外国代表团吊唁,保持一致性。整个后事处理中,这个决定影响深远,不仅技术上自主创新,还在政治上维护连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