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说木叶(高中900字读/观后感)

《说木叶》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几遍也没读明白,后来参考了一些文章教参,我就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说木叶》这篇文章作者林庚是个学者,也是个诗人。我就认为他特别有才。文章中引用的诗句很多,其中例如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就让我特别的关注。

诗人说了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让我有了丰富的联想。林庚说:木叶和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几乎就是一字千里的。那么我就想了,杜甫之所以用木而不用树,是有原因的。读了这首诗,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那种悲凉的景象,联想到木,我只看到了光秃秃的树干,叶子落了满地。诗人的那种惆怅,那种凄凉,我都能联想到。反之,如果把木换成了树的话,给我的感觉就没有木来的具体和深刻。我想,这里的关于暗示性的问题就值得研究。一个字,如果换了句势,它的艺术形象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想这种差别就是我的联想造成的,我个人特别喜欢李白的一首诗,诗名叫《将进酒》。(背诵)

这首诗给我的感触特别多,其中,我觉得能贯穿全文并能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的意象就是一个“酒”字,酒分喜酒和悲酒,这里的就是悲酒,诗人的愁我一下子就能感觉到,我体会到了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体现了诗人豁达高尚的胸襟,而酒这一字,更能让我联想到诗人的寂寞与惆怅。在高声放歌之中,诗人的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所以,这里的暗示性对于文章的理解非常重要。

谈起“木”, 就让我想起了离人的叹息,让我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谈起酒,让我想起了愁或者喜,这也正应了林庚的话,在概念上原是相差无几的字,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几乎就是一字千里。所以,无论诗歌,还是文章,都有了极强的“暗示性”,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我认为,鉴赏诗歌,就要把自身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写诗的人,这样,从根源出发,发觉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联想,把诗的场景描绘出来,认真体会,我想,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木叶》,这篇文章,特别值得我们咀嚼。朱光潜先生,写过《咬文嚼字》,那我们不妨就把说木叶,当成“咬木叶,嚼木叶”吧。

总之,文章的暗示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值得我们去感受其中的奥妙!

篇2:2019-2020年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同步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高中1200字以上叙事)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照浦(bǔ)褒贬(bāo)

B.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àn)

C.涔阳(Chén)言筌(quán)万应锭(dìng)

D.窸窣(sū)迢远(tiáo)翩翩(piān)

思路解析:A项,“浦”应读“pǔ”;B项,“砧”应读“zhēn”;C项,“涔”应读“Cén”。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疏朗绵密广为传诵明月皎洁克敌致胜

B.熟能生巧落叶萧萧丰富多彩千古留传

C.不假思索一言难尽一盖而论枝繁叶茂

D.蒙蒙细雨浮想联翩相去无几无人问津

思路解析:A项,“克敌致胜”应为“克敌制胜”;B项,“千古留传”应为“千古流传”;C项,“一盖而论”应为“一概而论”。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

B.启发钟爱奥妙

C.启发喜爱奥秘

D.启示喜爱奥妙

思路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根据“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可以确定(1)句选“启发”。“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2)句选“钟爱”。“奥秘”,名词,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奥妙”,形容词,(道理、内容)深奥微妙。根据句意,(3)句应选形容词“奥妙”。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为了缅怀为国捐躯的忠魂,国庆前夕,武汉各界人士近百人齐聚武汉抗战纪念园,举行抗战烈士公祭活动。

C.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发生突然猝死的现象越来越多了,现在年轻人压力过大,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这种死亡的很重要的诱因。

D.国内生产困难重重,海外投资短期难以见效,我国粮食虽然连续十年增产,但中国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却日益困难。

思路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形成”前加“使之”。C项,“突然猝死”语意重复。D项,语序不当,“我国粮食……”与后面句子的主语不一致,应把“虽然”调到“我国粮食”的前面。

答案:B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连贯。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后一个句子是“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可见前一句子的主语应该是“石头”,由此排除了A项和C项。D项用判断动词“是”进一步强调主语为“石头”,因此选D项。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6.根据上下文的有关内容,解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过程中“木”字的关键作用。

思路解析:本题实际是分析“木”字的意蕴。结合语境来看,选文第2段对此进行了集中阐述,因此,只要对第2段信息内容进行筛选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7.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作用

思路解析: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就本句来看,其位置在文章中间,所以考虑其是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答案: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木叶”和“落木”的不同,引出下文探究“木”字的来历。

8.下列对“寒风扫高木”中“高木”与“高树多悲风”中的“高树”的差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木”描写的是落叶的境况,而“高树”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B.“高树”能表达作者深厚的不平,且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

C.“高木”是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它所表现的感情越来越淡。

D.“高树”饱满而“高木”空阔,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思路解析:C项,原文中并没有说“高木”“所表现的感情越来越淡”,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C

9.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B.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甚至“落叶”也不常见。

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D.在概念上,“木叶”与“树叶”相同,没有可辩论之处。

思路解析:B项,“落叶”在古诗中常见,只是一般的形象。

答案:B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王维的境界

钱穆

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是说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便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李白、杜甫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出不去了;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作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李白、杜甫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红楼梦》作者,或是抄袭王渔洋以摩诘为诗佛,太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的说法。故特举此三人。摩诘诗极富禅味。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着一字,又怎能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噗噗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噗噗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

(有删改)

10.下列关于文中论诗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学诗千万不能学陆游的诗,他的诗十分俗气。

B.学诗要学儒、释、道这一类的宗教诗或哲理诗。

C.好的诗歌里应该有人,而不仅仅是景物的堆砌。

D.好的诗歌应该在景物之中表现出人的情怀。

思路解析:A项,“这种诗”“这样的诗”表明林黛玉仅就“重帘不卷留香久”这一联而言。B项,误解原文。C项,文中作者承认陆游那一联里也有人,却是个“俗人”,所以不好。

答案:D

11.对文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极富禅味的“无我、无住、无着”,让读者自己体会宗教的美。

B.“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诗人的境界需要读者自己通过诗中的景物去感悟和领略。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儒、释、道的哲理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D.“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诗歌要写出活的动的景物,而不是把景物写得死而滞。

思路解析:A项,将概念的范围缩小了。C项,曲解了文中举例的目的。D项,未能理解“不着一字”的含义。

答案:B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只写了很好的砚台,磨好了的墨,但没有写如何用。

B.林黛玉列举王维、李白、杜甫来谈诗,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受了王渔洋诗佛、诗仙、诗圣说法的影响。

C.“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之所以好,是因为诗中不仅有人,而且这个人对宇宙和生命还抱有一番看法。

D.“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中“落”和“鸣”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而“雨中”又给生命罩上了些许凄凉。

思路解析:A项,原因理解错误,这一联之所以不好,是因为无意境,无情趣,俗。

答案:A

三、表达交流

13.请指出画线句子所涉及的成语及与之含义相近的成语,并用平实的语言表述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创作思想。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成语①

含义相近的成语还有②

创作思想③

思路解析:成语可由“东施”“西施”“效颦”得出,然后写出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根据词义扩展到创作思想。

参考答案:①东施效颦②邯郸学步(或亦步亦趋等)③创作不能丢失自我,盲目模仿只能遭人耻笑。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灼灼寒砧窸窣

筌冉冉翩翩征戍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nullnull琅盅nullnull

null枭nullnull朗null蛊nullnull

燥null迢nullnull褐null

null噪null诏null竭null

null躁nullnull苕nullnull羯null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漂泊(bó)不落于言筌(quán)

B.皎皎(jiǎo)橘颂(jú)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桅杆蛊惑人心(ɡǔ)

D.寒砧(diàn)迢远(tiáo)接踵而至(zhǒnɡ)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绵密灼热歧路箫瑟

B.聒噪纱锭漂零沼泽

C.传诵涔涔饱满关键

D.钟爱潜藏捣衣干躁

5.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

(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

A.消逝遏止艰苦

B.消失遏止坚苦

C.消失遏制艰苦

D.消逝遏制坚苦

答案:

1.yùnzhuózhēnxīsūquán{rǎnpiānshù

2.袅袅/枭雄疏朗/琳琅蛊惑/酒盅干燥/噪音/急躁迢迢/下诏/红苕褐色/竭尽/羯羊

3.D解析:“砧”应读“zhēn”。

4.C解析:A项,“箫”应为“萧”;B项,“漂”应为“飘”;D项,“躁”应为“燥”。

5.A解析:消逝:用于抽象事物消失至无,如声音、时间等;消失:逐渐减少以至看不见,一般用来指具体事物。遏止:用力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艰苦:艰难困苦,常用来描述条件较差的客观情况;坚苦:坚忍刻苦,常用来形容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

四、整体感知

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答案提示: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

答案提示:

“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自古文人多悲秋”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

五、问题呈现

【合作探究】

一、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

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篇3:树叶(小学400字记叙文)

作文点评

文章分别描写了两种秋叶,对枫叶的描写很细致,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远看枫树犹如一团团烈火正在燃烧大地”描写得很生动。语言流畅,会用好词“如火如锦”“瑰丽无比”。

作文正文

秋天到了,许多叶宝宝都离开了大树妈妈的怀抱落到了肥沃的土地上,给大地换上了五彩的秋装。

其中我最喜爱艳丽如花的枫叶,它红得发紫,远看枫树犹如一团团烈火正在燃烧大地。枫叶的形状像爪子一样也像一个个胖胖的小手,摸摸它你就会感觉到它是多么的柔软,多么的滑嫩。但它叶子的边缘却像锯齿一样有点磨手。

在雨后的阳光照耀下,枫叶上的水珠散发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傍晚在夕阳下枫叶更显得生机勃勃美丽动人。难怪诗人杜牧会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诗人同我一样喜欢枫叶。

我不仅喜欢如火如锦、瑰丽无比的枫叶我还喜欢四季常青的雪松的叶子。

雪松的叶子好象一根细常的针摸上去有点刺人但它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即使是冬天也不怕严寒为我们展现

冬日中少有的绿意这种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啊秋天!许多人都说秋天是金色的可在我眼中秋天是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的!

篇4:描写景物的小学作文:树叶(400字)

:一张树叶平平无奇,但是却活出了精彩与价值,活出了属于它的人生格调。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树叶》。

在屋旁,有一棵苍老的大树,高大而笔直,长满了苍翠欲滴、富有生命力的叶子。

树叶虽小,却也活出了它的精彩。树叶在春日里翠绿无比、生机勃勃,它成了春天里最富有标志性的事物;在夏日,它欣欣向荣;在秋日,它渐渐发黄,似乎一个不小心的触碰,都会让它飘然落下;在冬日,它从树上飘下,融入泥土,蓄势勃发,为来年做准备。

在树叶这种寻常可见的事物上蕴含着许多令人惊叹不已、自愧不如的精神。它在春夏秋冬之间轮回,平凡而又精彩,在风拂过时它紧紧抓住树干,显示生命的坚韧;在夏天享受阳光的呵护,用自己短暂的生命绽放出最美光彩;在秋天,它的生命力渐弱,但它显得列绚丽迷人,尽情地用生命装扮这个世界;在冬天,它悄然落下,化作春泥,滋润来年的生命。有些人用自己的一生做着有意义的事情,也有一些人得过且过,前者与后者,树叶选择了前者,虽然短暂,却很美好。它,知道珍惜,活出了精彩,坚强地守护生命。

树叶,它活出了精彩与价值,活出了属于它的人生格调。

篇5:树叶的作文(小学300字记叙文)

过了几天,学校举行了一场手工比赛。林园园和李丽都参加了这场比赛。

比赛开始了,林园园发现自己把剪刀和胶水忘带了,她朝四周一看,发现只有身旁的李丽是认识的,这可怎么办呢?林园园急得直跺脚。李丽看见了她的举动,小声地问:“林园园,你怎么了?”林园园说:“我忘记带剪刀和胶水了。”李丽听了,没有丝毫犹豫,大方地把自己的剪刀和胶水借给了林园园。林园园感激地接过李丽手里的工具,快速地做起来……比赛结束了,林园园得了第一名。在领奖台上,主持人让林园园发表获奖感言,林园园说:“今天我的了第一名,最要感谢的人是李丽。因为刚才我忘带剪刀和胶水了,是李丽借给了我,以至于延误了她完成作品的时间。所以我觉得,今天的这场比赛,李丽才是真正的第一名。”

林园园的话刚说完,赛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篇6:树叶作文(高三700字议论文)

随着科技发展,城市化加快,城市环境不断改善,不少城市在绿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大文章。入冬以来,许多北方城市为光秃秃的树木“穿枝戴叶”,而南方城市则为树木加衣添裳。在人为装扮下,树木变得金碧辉煌,更富活力。由此可见,树木“穿衣”已经成为美化市容的一大潮流了。于我而言,这不仅美化了城市,给予市民视觉享受,而且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实在是两全其美的良策。

设想一番,如若生活在北方城市,在春夏或可赏得路边花开缤纷,树木葱郁。但到了秋冬,只得望枯枝落叶,空生悲叹,使人在寒风中倍感萧瑟;若生活在南方城市,便赏得四季常青,感叹生命蓬勃,但那一抹绿终年不变,不免令人产生审美疲劳,心生厌倦。这时,光秃秃的树木穿上了各式各样的枝叶,绿油油的树木戴上了五颜六色的装扮,瞬间,我们便会眼前一亮,流连忘返。这便是树木“穿衣”的魅力,城市的绿化实施这样的政策,给予了市民视觉冲击,令人耳目一新,更能体现出城市的繁荣生机。市民对市容有了好感,便提升了幸福感,城市也因此得以获益,也加速了经济发展,更显繁荣。可见,树木“穿衣”看似简单的举措,实际上对一个城市有着不可计量的益处。

不仅推动城市发展,树木“穿衣”也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可以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实,树木“穿衣”早在很久之前就已出现。欧美国家欢度圣诞节时,总会给树木打扮,吊铃铛挂彩带,装饰成了所谓的圣诞树,这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今,我们也可以凭借树木“穿衣”来体现我们的文化,如元宵节时,给树木都挂上电子花灯、彩饰,古风韵味油然而生,让人觉得有如穿梭时光,重回古代。各个城市便可依据各城市的文化特色,给树木装上特定的装扮,不仅可以体现文化底蕴,更可以吸引众多外来游客,拉动经济,实为妙计。

树木“穿衣”,看似古怪,实则利城利民,对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有着不可否认的益处。

篇7:树叶三年级作文(三年级1200字以上记叙文)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二、教材说明

本课讲了一件发生在美术课上的事。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树叶时找不到绿铅笔,她向林园园借,林园园找出各种理由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绿铅笔借给她,后来李丽只好用蓝铅笔画出一片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课文内容真实、生动,贴近儿童生活,有着较强的生活气息。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懂得要有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趴:不要读成bā。

吐:多音字,在本课读tǔ,不读tù。

“借、吐、趴、削、由”几个字,可借助熟字“错、土、八、消、田”识记字形。注意提示“眉”的外边不是尸字头。“吞”要和“蚕”区分字形。

2写字教学。

“等、断、盒”三个字不容易写好,要重点指导。

等:第九笔“横”要长。

断:先写“”,再写“”,最后写“”。

盒:上面的“合”要写扁一些,整个字体不能太长。

(三)词句教学

词语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切忌让学生死背词语解释。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想象词语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清楚地说出某个词的意思,如“连忙”一词,可采用让学生换词的方法理解,“连忙”就是马上、立刻、急忙、赶快的意思。理解“吞吞吐吐”一词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体会,知道林园园不愿意把笔借给李丽。

二至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要抓住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时,林园园说的四句话和说话时的态度、动作来理解。

课文第五自然段,理解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本文的难点。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课文结尾以“蓝”、“红”作对比,说明林园园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对。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林园园不借绿铅笔给同学,只是有些舍不得,并不是存心不帮助别人,并且她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信她以后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四)朗读指导

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多大困难。教学时老师应注意留足时间让学生多读,通过朗读去体会林园园不愿借笔而多次找借口,后来看到李丽画的蓝树叶时又不免有些内疚的心情以及李丽急于借到笔的诚恳态度。进行朗读指导时,可借助书上的彩图和老师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去体会林园园和李丽的不同心情,然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可组织学生同桌分角色读,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全班分角色读时,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的角色。

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反映人物的思想,读好对话是这篇课文朗读指导的重点。如李丽说的三句话分别要用请求、商量、诚恳的语气来读;林园园的四句话分别读出矛盾、担心、吝啬、不乐意的语气。教师要指导学生扣住人物说话前的提示语,练习朗读,例如:李丽说话时是“小声”地、“连忙”说;林园园是“吞吞吐吐”、“皱着眉头”说。反过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读。例如:林园园说“还要画小草?”就不能只读出问话的语气,还应读出不高兴的语气。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用什么语气读,而应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

(五)练习提示

第一题,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可在学习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

第四题,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做。要启发学生说真话。即使有不当的想法或做法也没关系,教师可以给予引导。

(六)扩展活动

收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小故事,开一个“夸夸XX”的主题会。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引题激趣。

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提问:你们见过的树叶有什么颜色?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题,请学生找疑点质疑:树叶为什么是蓝色的呢?唤起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去读。其目的:(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抓住人物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勾出李丽和林园园说的话,并思考:(1)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2)是怎样说的?(3)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通过抓对话,使学生了解李丽和林园园的想法,并在朗读中感受体会。

2在学生抓住每一处对话,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再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思想,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有表情地读对话。

3紧扣课文最后一段,以“林园园的脸为什么会红”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找借口推却是不对的。我们从小就应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四)指导朗读。

1放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2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3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

对于课后第四题,教师可适当创设情景,再让学生回答。如:在街上遇见了一个走失的小弟弟,你该怎样做?如果你的同桌忘带橡皮了,你该怎样做?尽量使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

篇8:树叶小学作文(小学400字写景)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不知不觉中,秋姑娘带着她五彩魔法箱走来了,她轻轻地挥动手中的魔法棒,原本那大片大片翠绿的叶子,立即变得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前几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踏秋,一走进公园,远远就望见一片金色的海洋,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片壮观的银杏树木,那小扇子似的银杏树叶随着秋姑娘的歌声摇摆,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呢!

哎呀!那边怎么出现了“火烧云”?难道是公园着了火?我带着疑惑和不解向那边跑去,妈妈也急匆匆的追赶着我,抬头一看,哈哈哈!原来是大片的枫树,好像连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记得不久以前这里还是葱绿一片,现在树叶怎么“变戏法”了呢?原来,秋天一到,天气渐冷,叶片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花青素就唱起了主角。

那边是谁?竟然敢在秋姑娘面前“面不改色”!原来是想称霸四季的松树啊,只见它依然披着四季长青的“龙袍”,一身钢针似的松针就像带刺的盔甲,让所有人都不敢靠近。

最后登场的是松柏,它高大雄伟,如松树一样披着四季长青的龙袍,看样子是要和松树争当“百树之王”呢。

秋天真美啊,有红、有绿、有黄,真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篇9:描写秋叶作文(小学300字叙事)

秋天的叶子五彩缤纷,有的红像火焰,有的黄似收获的稻田,有的依然保持着清新的绿色,有的则是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而成……

秋天,枫叶红了,它像一个个被小孩拍红的手掌,但是“手指”都变尖了,变胖了,“手指”四周也都有一圈规则的锯齿,像大海中掀起的一阵阵波浪,摸起来并不是太扎人。从正面摸,感觉很顺滑,反面就有一点粗糙了。闻一闻,倒也有那么一股清香。

秋天,杏树的叶子也变黄了,整体看上去像一把黄色的扇子,倒看又像一件黄色的连衣裙,真漂亮!近看就会发现:从柄的顶端上向叶子的最上面散开了无数条黄色的细线,正反面都一样。摸起来软软的,就连柄也是黄色的。

秋天,松树的叶子依然是绿色的形状,就像一根根细小锋利的绿色小针,戳在手上挺疼的,有时候甚至会戳破皮。啊!真痛!看来,形状像小针,戳起来也像针扎一样疼,这大概就是它叫松针的缘由吧!

秋天的叶子五彩缤纷,真美呀!

篇10:小学生写景作文:秋天的树叶(小学600字记叙文)

炎热的夏天过去了,迎来了金色的秋天。秋姑娘是一个能干的化妆师,她给秋天各种的树叶小姐都画上了淡淡的秋装。

一天,我去公园玩,无意中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叶子,有金色有红色还有绿色……它们的形状也千奇百怪,大小不一。不管是落叶还是长在树上的叶子,它们都是那么可爱。

忽然一阵风吹过,树上飘下了几片叶子,我顺手接了一片枫树树叶,它的样子很是奇特:不是长的,也不是圆的,它像一颗五角星,还有一点像人的手。我想这一定是秋风的杰作。枫叶是赤红色的,仿佛在向人们表达着它对秋天无限的爱。

我站在树下,抬头望去,那些枫树就如同秋天中的一团热火,在凉爽的秋天里一直照耀着人们,让人们心里暖洋洋的。

枫树叶落得很多,形成了天然的“红地毯”,闻上去有一股清香,踩上去还会发出“沙沙”的声音,这让我好像走到了雪地里一样。我喜欢这声音,它是那么轻,那么柔。

不小心,我忽然发现树上的枫叶原来是五彩缤纷的。在阳光的映照下,并不全是火红的。有的是金黄的,金的发亮;有的是淡粉色的,粉的娇嫩;有的是红色的,红的热烈……这让我越来越喜欢它们了。

看着这些美丽的枫叶,让我想起来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中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虽然美丽,但银杏也不赖哦!银杏叶看起来好似大姑娘的裙子,十分飘逸,颜色金黄金黄的,在风中,宛如一只只金黄色飞舞的蝴蝶。

秋天的树叶各有各的美,大自然把它们构成了衣服精美的图画。我爱秋天的树叶,更爱这洒满进会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