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出早操时,我们会看到一位满首皓发的老教师常常紧跟在某个班的后面跑步。他白而齐的短发像鲁迅先生的头发一样根根直立着,他总是高昂着头,跑步时一跳一跳的,样子甚至有点滑稽。我不知道他的年岁在这所学校里是否是最大的,他一双饱经风霜的眼睛始终慈祥地望着我们,嘴总是半张着,露出白白的牙齿,似笑非笑。他经常穿一身天蓝色四兜便装,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 他叫赵明贤,祖籍江苏南京,1930年生人。1948年,他在徐州读完中学,次年4月南京解放,赵明贤被《新华日报》录取为学员,后编入“西南服务团”,随军解放西南,在《川南日报》社工作。1956年,他考入四川大学,1961年毕业后分配到青海湟中县任教,1979年调入湟中师范学校。听说赵老师的文学功底很深,最初担任79级古汉语、文选与写作课的教授。因当初湟中师范复校,处于起步阶段,中等师范学校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学生也招收了,但一些课程还没有专业的老师,更没有教材,赵明贤按照大学中文系标准设置课程,带领其他教师自编教材和讲义进行授课。 后来我想,有赵明贤这样一批高水准的教师,湟中师范被人们称为“湟师大”,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一定缘由的。 听说赵老师年轻时相貌堂堂,才华横溢,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有见地的文章,在当地小有名气。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情感挫折后,赵老师开始彻底隐藏了自己,有两件事始终没有拿得起来,一是他终身未娶,二是他的文学作品再也没有在世上流传。 在一个油菜花泛黄的季节,赵老师来到湟中做了一名中学教师。在这高天厚土之上,他拿起教鞭和粉笔,潜心学问,悉心育人。 多年后,我看到了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教授、编审王地山先生在他的长篇回忆录《走出豆豆溪》中有关赵老师的描述:赵明贤“改革开放后回到湟中师范任教,在青海教育界名噪一时,后来提前离休回到南京。他比我大三岁,仍是孑然一身,但他处事超然,不慕名利,每年出门游历一次……他才情依旧,思路敏锐,用电脑打出的信如行云流水,是极精美的文字……” 赵老师良好的口碑和特立独行的性格给“湟师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天出早操时,我们会看到一位满首皓发的老教师常常紧跟在某个班的后面跑步。他白而齐
洞斌2000
2023-07-10 09:59:2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