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一份关于董振堂将军的正规档案。 至下午四时,后梯队才完全通

洞斌2000 2023-07-27 11:03:38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一份关于董振堂将军的正规档案。 至下午四时,后梯队才完全通过……自此次战役以后,再经土城战斗,川军则闻中央红军之名而已心惊胆怯矣。”再如:中央“红军北上渡金沙江,后卫部队之任务是极端艰难。故董振堂同志率领五军团全部于滇东北之普渡河-带与滇敌之进兵相峙三昼夜,使先头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当日红军五军团扼普渡河以阻滇军,则滇军不能越雷池一步。” 又如:党中央会理政治局扩大会议有哪些人参加的问题,史学界认为“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以及“总参谋长刘伯承”外,还有“红一、三军团的负责人”。 而《董振堂》则记述了“董振堂同志由金沙江北岸的江边赶到会理赴会。笔者与其会见于总司令部,当其进入总司令部时,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周恩来同志及总政治部王主任稼祥,一一为之握手言欢,慰劳备至。”的详细情况。 上述可见,《董振堂》确实是一份研究董振堂生平事迹以及红五军团极为“珍贵的红军史料”文献。 《党的文献》编辑部在发表《董振堂》时,虽然署明写于1936年,但没有署明作者,编辑部在题注中解释说:“按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原件刊印。原件未署作者和写作时间,保管单上注有'1936?’字样”。 在刊登《董振堂》的同时,同期刊上配合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份珍贵的红军史料》文章,读后受益匪浅。文章对《董振堂》作了简明扼要的评述,并对其写于何时及何人所写提出了看法:“初步判断成文时间当在1935年。作者可能是与董振堂共同战斗过的或十分熟悉董振堂的红军将领。” 由此,《董振堂》成文时间,就有1936年和1935年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董振堂》的作者又是谁?为什么保存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档案”中呢?下面,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152 179/263·00179 风

0 阅读:3
洞斌2000

洞斌2000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