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军攻打越军炮台受阻,打了100多发炮弹,都攻不破,这时,一个炊事员找到了部队首长,说:“我知道这个炮台的弱点!” 1979年的中越边境,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在对越反击战打响后,中国军队的进攻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势如破竹,越军在强大的攻势下溃不成军。然而,就在这节节胜利之际,我军的脚步却在一个叫做鬼屯炮台的地方戛然而止。 鬼屯炮台,又名法国炮楼,是二战期间法国人为抵御日军入侵而修建的军事堡垒。它坐落在越南同登地区的平顶山上,拥有三层楼高的建筑,内部空间足以容纳上千人,配备有医务室、军火库、粮仓、餐厅和宿舍等设施。 炮台外墙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厚度达数米,墙面上还分布着数百个射击孔,堪称固若金汤。法国人撤离后,越南人又对其进行了加固和修整,使其防御能力更上一层楼。 面对这个难啃的硬骨头,我军发起了多次攻击,却始终无法攻克。激战中,我军伤亡惨重,士气开始低落。与此同时,原本已经溃败的越军见状,竟然变得狂妄起来,甚至扬言中国军队只能止步于此。 这样的挑衅言论很快传到了许世友将军的耳中。许世友勃然大怒,当即下达命令:“不管是什么鬼炮台,都给我拿下!”军令如山,我军迅速调集大量火炮,对鬼屯炮台发起猛烈炮击。百余发炮弹呼啸而至,在炮台表面留下一个个白点,却无法撼动其分毫。 这一连串的挫折,让中国军队对鬼屯炮台的来历越发好奇。经过调查,我军了解到这座堡垒的建造历史和结构特点。面对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常规攻击方式似乎难以奏效,而强行攻打又势必会付出巨大代价。正当部队首长为攻克炮台而伤透脑筋之际,一位名叫何国安的炊事员出现在了部队驻地。 何国安是广西凭祥市发电厂的一名普通职工。一天,他路过一家医院,发现里面住满了伤员。经询问得知,这些伤员都是在攻打鬼屯炮台时受伤的。听到"鬼屯炮台"四个字,何国安顿时心中一震,因为三十多年前,他曾被法国人强征,参与修建过这个炮台。 当年,何国安随家人逃难到越南同登地区,不幸被法国人抓去当劳工,修建鬼屯炮台。在长达一两年的时间里,他吃住都在炮台内,对其内部结构了如指掌。特别是炮台顶部的一个巨大通风口,何国安认为那是炮台防御的唯一弱点。 得知这一情况后,何国安决定向部队首长求见。他说:“首长,我知道鬼屯炮台的弱点所在。”部队首长闻言大喜,连忙询问详情。 何国安解释说,只要找到炮台顶部的通风口,从那里往里投放炸药和汽油,就能从内部摧毁炮台,消灭驻守的越军。 首长对何国安的情报高度重视,当即要求他画出通风口位置,并派工兵前往侦查。然而,时隔数十年,何国安凭记忆难以准确标示通风口方位。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主动请缨,要求亲自带领工兵上山寻找。 在何国安的带领下,侦查小组来到平顶山上的鬼屯炮台。经过一番搜寻,他们发现通风口已被越军用岩石堵塞,但并不严实,缝隙中甚至能看到炮台内越军的身影。何国安当即向首长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 首长闻讯大喜,立即调集大量炸药和汽油,准备从通风口投放进去。在何国安的准确指引下,侦查小组成功炸开岩石,露出了通风口。随后,炸药和汽油被源源不断地送入炮台内部。仅炸药就投放了12吨之多。 轰隆巨响中,炮台内的500多名越军如瓮中之鳖,几乎全部丧生。幸存的寥寥数人,也成为我军的战俘。鬼屯炮台,这个曾让我军头疼不已的难题,终于被何国安的机智和勇气攻克了。 何国安的功绩,自然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赞扬。部队授予他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支前模范”称号,电力部门也授予他“特等劳动模范”称号。然而,面对这些荣誉,何国安却显得十分平静,他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何国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不一定是那些身披战甲、手执利剑的将士;英雄,也可以是那些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普通人。正是千千万万个何国安,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来源:大同政法——《中越战争,我军久攻平顶山无果,此时后勤工人想出一招,轻松破解》
1979年,我军攻打越军炮台受阻,打了100多发炮弹,都攻不破,这时,一个炊事员
福星徠说事
2024-06-13 16:20:39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