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

福星徠说事 2024-06-17 18:13:43

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犯了难,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说:“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问问周总理”。   1949年9月30日,就在开国大典前一天,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被做出——在天安门广场上建立一座纪念碑,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用以纪念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   这个决定源于毛泽东主席早在延安时期就怀揣的想法。无数革命战士为中国革命事业流尽了热血,他们的英勇奋斗和巨大牺牲值得永世铭记。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立刻将这个念头付诸实施,决心在天安门广场这个耸立在首都心脏的地方,树立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让世世代代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功勋。   就在这个创建新中国的重要时刻,这个决定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识,也昭示着新中国政府将永远珍视人民英雄的崇高精神。   当天下午6点,毛主席亲自主持奠基仪式,开启了这项浩大工程的序幕。短短一天之内,从提出设想到开工动土,这一切的神速进展足以看出中国人民为纪念英雄而付出的决心。   纪念碑的设计选址工作随即展开。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受命担任设计师,他们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三个原则:一是纪念碑须彰显神圣使命,体现"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宗旨;二是要庄严肃穆、与时代精神相符;三是设计思想要广阔宏大。   梁思成夫妇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拒绝了模仿外国著名纪念碑的想法,决心为新中国创造一座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念碑。经过多方考察,他们选择了产自山东青岛浮山的花岗岩作为碑身材料,这种石料质地坚硬、不易风化,最为合适。   三个月后,满载石料的列车缓缓驶入北京前门车站。重达百吨的碑心石被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随后进行精雕细刻的程序。与此同时,碑文内容的选择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毛主席早已拟定了正面的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唯有碑文的撰写者一直未定。   作为国家领袖,毛主席无疑是最佳选择,他喜欢草书苍劲凝重、气势磅礴。但考虑到正碑的题字更适合大气磅礴的书体风格,因此需要为碑文另作安排。   北京市长彭真在这一关键时刻提出了一个中肯的建议:"周总理的字迹苍劲有力、工整大方,不如请周总理撰写碑文?"   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不仅是政治家、革命家,更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尤其擅长楷书。经毛主席点头批准,林徽因立即前往请周总理操刀撰写碑文。   周总理虽然工作繁忙,但仍欣然应允。为了给这份厚重的信任交出最完美的答卷,他每天很早就起床练习,一遍又一遍临摹、重书,直至最终选定了一份令人满意的作品。     纪念碑上的题字和碑文终于尘埃落定,只等雕刻家将之精心镂刻在碑石之上。9年后的1958年4月,集中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承载着无数人对新中国的期望与祝福,这座庄严宏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永恒象征。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宝鸡政法  2021年11月13日 关于“ 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后,林徽因询问碑文谁写,彭真:周总理字不赖”的报道)

0 阅读:2
福星徠说事

福星徠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