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

福星徠说事 2024-06-27 10:15:10

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没想到44年后,博物馆再次联系上他:你捐的是国宝,价值不可估量!特意邀请您来领奖!   1968年的一个午后,13岁的孔忠良像往常一样,在陕西家乡附近的一条小河边玩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河面上,泛起点点金光。   孔忠良蹲在河边,望着清澈见底的河水出神,突然,一块白色石头吸引了他,孔忠良快速的将石头从河床中挖出,这是一块晶莹温润、散发着柔和光泽的玉石。   孔忠良把玩着这块玉石,发现它呈正方形状,通体洁白无瑕,一面还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年少的孔忠良意识到,这块玉石非同寻常。   孔忠良将玉石带回了家,父亲孔祥发见到玉石后也惊讶不已,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农民,孔祥发意识到儿子捡到的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为了弄清玉石的来历,第二天一早,孔忠良就和父亲一起,步行数小时,来到了省博物馆。   博物馆的专家接过玉石,惊喜地发现这是一枚保存完好的玉玺。玉玺通体以上等的白玉雕琢而成,晶莹剔透,玉质细腻。   玉玺呈正方形,一面刻有精美的卷云纹和螭虎纹,做工精湛,堪称艺术精品。更令专家激动的是,玉玺上清晰地刻着"皇后之玺"四个大字。   专家们推测,这应是汉代皇室贵胄的玉玺。根据玉玺的纹饰、材质以及出土地点,专家们几乎可以断定,这就是西汉开国皇后吕雉的玉玺。   吕雉是一代女杰,玉玺的出土对于研究西汉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得知玉玺来历的孔祥发和孔忠良,毫不犹豫地表示要将其捐献给国家。在他们看来,文物是国家的宝藏,理应由国家收藏。   博物馆的专家们对孔氏父子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深表敬佩。最终,孔忠良和父亲只象征性地收取了20元车马费。   消息传开后,孔忠良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年,用朴素的举动诠释了"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崇高境界。孔忠良的事迹也成为了一段佳话,在当地广为流传。   玉玺捐献入馆后,成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多年来,无数中外游客来到博物馆,透过玻璃专柜凝视着这枚曾属于一代女皇的玉玺,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魅力。   吕雉皇后玉玺的现世,为西汉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见证了汉代玉石雕刻工艺的巅峰,映照出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千年前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孔忠良的义举,为国家保护了一件稀世珍宝,功莫大焉,44年后的2012年,当年的少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陕西省文物部门特意举办了隆重的表彰会,再次感谢孔忠良的无私奉献。已近古稀之年的孔忠良再次来到省博物馆,与这枚承载着他青春记忆的玉玺再次相遇。   玉玺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仿佛在向这位朴实的老人述说着岁月的故事。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孔忠良和父亲并没有将玉玺据为己有,而是毫不犹豫地捐献给国家,这种精神弥足珍贵。   孔忠良的义举,也唤起了更多人保护文物的意识。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凝结着先人的智慧,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保护文物,就是在守护我们的根和魂。孔忠良用朴素的行动,传递出一种信念:文物保护,人人有责。这种观念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与践行。   半个世纪过去了,吕雉皇后玉玺的故事依然在陕西大地上流传。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对历史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孔忠良捡玉玺的故事,已经成为一段美丽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文物保护的事业。这个朴实少年的义举,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化作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参考资料:皇后之玺:泥窝窝里抠出的国宝|听文物讲故事 新华社新媒体官方账号 2021-02-22

0 阅读:1
福星徠说事

福星徠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