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说: “白天和夜晚对于瞎子来说,是一样的;真理和谎言对于无知的人来说,并无分

混沌于浮云 2024-08-17 20:40:13

毛姆说: “白天和夜晚对于瞎子来说,是一样的;真理和谎言对于无知的人来说,并无分别。当你提醒傻子要小心时,即得罪了骗子,也得罪了傻子。使骗子利益受到损失,傻子却认为你在侮辱他的智商,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整你。” 在探讨智商和辩论时,经常有一种观点被引用,那就是“永远不要和一个傻子争辩”。 原因在于,争辩时傻子可能将你拉入同一智商水平,并利用他们的经验优势使你处于不利。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形更为复杂。通常,每一方都默认认为对方是傻子,都坚信对方有问题。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演变成一种操控行为,即所谓的PUA(诱导、利用和操纵别人)。 例如,曾有情况提及,PUA的目的是让你对自己的价值观失去信心,然后在他们的价值观引导下,对你进行精神上的操纵和折磨。 在这种情况下,被操控者可能误以为这是出于保护。 另一个相关的讨论点是关于所谓的“牛人”或专家的行为模式。常见的误解是他们喜欢深究每一个细节(钻牛角尖)。 然而,很多时候这不是因为他们本性如此,而是因为当他们离开了自己熟悉的领域,他们不知道如何适应新环境,因此会无意中将人引导到自己熟悉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模式可能慢慢演变成一种习惯,最终形成他人眼中的缺点。这种缺点是由于不愿改变、不愿转变、甚至不在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固执己见。 在日常的交流和讨论中,我们常常遇到需要与人争辩的情况。我曾在多个场合中体会到了争辩的复杂性。实际上,这种复杂性不仅仅来源于话题本身,更多的是来源于参与争辩双方的个性和态度。 有时候,即使对方明显装傻或者习惯性地回避问题,我们还是会选择继续争辩,可能是出于一种不甘心的心理。 然而,当我们意识到对方可能并不是真的不理解,而是故意装傻时,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对此,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在一个工作讨论中,我遇到了一个聪明却故意装傻的同事。起初,我试图通过逻辑和事实来说服他,但最终发现,不论我如何努力,结果似乎都是徒劳的。 这个经历教会了我,有时候,继续争辩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挫败感。 诚然,这种觉悟并不易达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自己也难以判断对错,从而不确定是应该接受还是抗拒争辩。 然而,这种犹豫往往源自于我们对场景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意识到对方的真实意图。 此外,我们选择不争辩的原因也值得深思。是因为我们认定对方没有理解能力,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尚未完全明了事情的真相? 总之,在适当的时候放弃无谓的争辩。这不仅是一种对时间和精力的尊重,更是一种对个人情绪和心态的保护。毕竟,面对一个故意装傻的对手,最聪明的选择有时候可能是选择沉默。 在对待不熟悉的事物时,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那就是给它们贴上标签,仿佛在为其命名,使其变得容易理解。 我们把这些事物放入自己所熟悉的框架中,如同用方程式和数据处理问题一样。这种方式使我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感到有控制感。 但是,这种做法可能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处于劣势。 例如,一位专家在他的专业领域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当你尝试与他对话时,他的专业性可能会让你感到迷茫,进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见解。这种情况下,对方很容易达到他的目的,你则可能被操纵。 同样,当你意识到对方因为你不反驳而感到沾沾自喜时,如果你开始自满并习惯于不提出异议,你可能会逐渐处于一个不断退步的状态。这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你不会意识到自己正被逐步淘汰,直到为时已晚。 对此,人们普遍害怕被欺骗或遇到不利的局面,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因此,经常可以听到人们说“你不懂,这个行业/情况不一样”,从而开始对你进行心理或情感上的操纵。 由此看来,个人的进步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讨论的事物后,我们才有资格进行争辩。争辩,不仅仅是为了反驳,而是为了基于事实和理解,平等地交流意见。 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反思,我们可以学会欣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不仅仅是嘲笑自己或他人的无知。 参考资料:疯丢子著. 小心说话 上[M]. 2023

0 阅读:31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