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都无法解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

炎黄小刺史 2024-11-09 23:08:03

“科学都无法解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每年都组织一到两次针对自然灾害的疏散演练,不仅如此,他还先后两次向教育局申请资金,对学校年久失修的教学楼进行加固,这在当时被人们说成是“不务正业”。   1953年,叶志平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拼了命的学习,每天早出晚归,终于考入县里的高中。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绵阳师范学院,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   毕业后,叶志平曾有机会留在城市,但他始终惦记着家乡的孩子们,毅然回到故乡的桑枣中学任教。1980年代的农村教育环境极度匮乏,破旧的教室、缺少教材的学生,叶志平面对这些困难,没有半点退缩。他每天都站在讲台上,认真地讲解每一节课。无论孩子们家庭多么贫困,他总是鼓励他们:“知识是你们走出这里的桥梁。”他的真诚与热情感染了无数学生,也深深影响了村里的教育氛围。   1995年,叶志平被任命为桑枣中学校长。然而,面对他的不是荣誉,而是日益突显的安全隐患和教学楼的破旧状况。   上任后,叶志平发现学校的教学楼已经老化严重,墙体开裂、支撑柱松动。教学楼成了学校最大的隐患,他无法坐视不管。然而,筹集资金并非易事。叶志平四处奔走,寻找政府部门、企业家和村民们的支持。   他多次前往教育局申请经费,可得到的回应总是:“资金短缺,得等。”即便屡次碰壁,他也从未放弃。他一次次劝自己:“再试一次,只要再试一次,就有希望。”   经过数年努力,叶志平终于筹得部分资金,立即着手改造危楼。他亲自监督每一个施工环节,确保施工质量。他常带着水和干粮陪伴工人,耐心叮嘱每个细节。   “这是一座为孩子们建造的‘城堡’,”他对工人们说,“一定要经得起考验。”工期中遇到资金短缺和材料不足的问题,叶志平想尽办法,终于一步步克服了这些困难。几年后,坚固的教学楼矗立在学校中央,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的学习环境。   有了坚固的教学楼后,叶志平开始关注更深层次的安全问题。2005年,他在学校推行紧急疏散演练。这在当时是个新鲜的做法,不少家长不理解,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他却不为所动,坚持推行,并一遍遍指导学生如何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面对质疑,叶志平总是耐心解释:“意外总是不可预测,我们必须提前准备,才能保护好自己。”日复一日的训练让学生们逐渐熟悉了演练流程,安全意识也逐渐增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叶志平当时正巧在绵阳出差,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即赶往学校。一路上,他看到山体滑坡、道路阻断,心情愈加沉重。   然而,当他终于赶到桑枣中学时,看到操场上整齐站立的2300多名师生安然无恙,内心的激动与欣慰无以言表。   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学校的紧急演练发挥了关键作用。2300多名师生在短短1分36秒内成功撤离到安全地带。这一刻,叶志平坚持多年的演练终于挽救了无数生命。   他亲自拥抱了每一个参与救援的教师,对大家的配合深表感谢。他后来得知附近其他学校的严重伤亡情况,感慨不已,更加坚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叶志平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各界称他为“穿越者”。面对这些称誉,他总是淡然一笑:“我不过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他的谦逊让无数人敬佩,也让全国许多学校开始效仿桑枣中学的安全教育模式。   2011年,叶志平因病去世。追悼会上,来自社会各界的追悼者纷纷表达对他的崇高敬意。桑枣中学的师生将他的照片挂在校门口,纪念他一生的坚守与奉献。   他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学生们的心中,也成为学校教育理念的一部分。叶志平的离去并未带走他对教育的深切关怀,而是把对安全、责任和爱的精神传递给了更多人。   叶志平的生命见证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生命的守护。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用无私的爱和坚定的信念守护着学生们的成长道路。   来自信源:长江网2015-06-16《我们需要向“未雨绸缪者”致敬》

0 阅读:1
炎黄小刺史

炎黄小刺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