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有歌2024》,乐评人环节聊到《壁上观》这首歌曲时,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璨珲地 2024-12-18 21:30:44

上周的《有歌2024》,乐评人环节聊到《壁上观》这首歌曲时,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关于国风,关于国风文化的融合与表达,其实还真有很多可以聊的。

其实我也想首先聊聊一个困惑点,就是国风与古风。很多时候,我们聊到国风和古风音乐时,其实这两个概念常常是混用的,而这两种风格也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官方界定。

在我的理解里,古风更接近于二次元文化,是一个相对固定和模式化的音乐概念,创作也是在这个概念之下完全各种填充,所以在音乐制作和呈现上,也会以数字化为主。

而国风则是更开放的民族音乐、民间戏曲、经典诗词的音乐融合,它们在音乐文本上更强调重新诠释和解构,在音乐上则更偏向于真乐器的演奏和实录,而且非常强调线下演出,比如说到这种类型的国风,我就会想到裁缝铺、张子薇余梓桾,以及一棵小葱。

当然,这样的分类也很难有明确的、可以量化的标准,但大致上我的认知是这样的。

在节目里,几位乐评人老师也对《壁上观》这首歌曲的文本展开了讨论,其中梁源老师因为参与敦煌壁画的一些项目工程,所以有一定的考古知识,也对《壁上观》里一些文字的不严谨提出了批评。

其实我倒觉得搞艺术创作,如果所有细节都板正、写实,其实追求绝对的精准,就少了点味道了。比如已经成为经典的“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和“我是一只鱼”,从语文的角度来讲,它们的量词就是错误的,但时隔多年后,你再用正确的“条”去替换原词,发现反而那味道不对了。

这么说,并不是建议所有创作要去故意犯一些错误,而是想说有时候创作确实不可能是纯写实和具象的,它除了通过想象而“编造”一些意象之外,也会因为一些创作逻辑的自洽,而生造出一些概念甚至字词和表达,从而营造出一种虚实相间的抽象感。

就像《壁上观》这样的国风作品,本身就是用今人思维对于古代场景的复刻。而这次傅红雨改编的这一版,更是融入了说唱的元素,让现代感和穿越感更强烈。

其实这首《壁上观》的一些创作解构,我觉得还是很有创意的。作品把“作壁上观”,做了双重解构,一个是将作品的时间设定,从秦末移到了大唐,用旁观者的角度再也盛世繁华;另一个则是将壁和敦煌壁画做了关联,将贯穿北魏到唐宋的敦煌美学,作为盛世繁华的延伸和拓展,最后用“却醒来作壁上观”回到现实旁观者的角度,整个的创作视角和线路还是非常清晰的。

《壁上观》其实已经是传播了多年的一首作品,此前有一棵小葱/张曦匀的版本,也有龚琳娜的版本,这几年像赵方婧、等什么君、徐子未等歌手也都有过翻唱版本,而这次出现在《有歌2024》上张远和傅红雨合作的版本,也是傅红雨在原作小六词、周明聪曲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词曲的改编,从而呈现的最新版本,也是在元素丰富性、时间轴的层次性上,更为立体的一个版本。

话说最开始看到“一棵小葱”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一个音乐人的专用艺名,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近似于创作联盟的音乐厂牌,并且通过创作、制作国风类的作品和OST配乐,以及演出和版权项目等等,从而垂直推广国风音乐,像《壁上观》就是“一棵小葱”出品的全网音乐平台播放量已经超10亿的作品,其它作品还包括《狂浪生》、《逆春寒》、《青芒》、《一念》等等,也都是值得推荐的国风音乐作品。

一棵小葱/傅红雨/丁妍《壁上观》(

0 阅读:0
璨珲地

璨珲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