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朱德刘少奇闹矛盾,谁都不肯让步,朱老总无奈使出“绝招”。 这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一次“矛盾”,上世纪50年代,朱老总跟刘少奇因为住宅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谁都不肯想让,朱老总最后没办法,只用一招就化解了争端,这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还得从1949年开始说起,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央领导们都搬到了北京,居住在了中南海,朱老总的住处名为永福堂,刘少奇所在位置为万字廊,两人相距不远。 两位元老的住处是组织安排的,朱老总的永福堂是一栋老房子,比较破旧,而刘少奇所处的位置较新,有花有草,环境相对来说更好。 照大家来看,这样的安排似乎有些“不公平”,但事实上,两位都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战士,根本不会把这件事放心上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政权根据需要又相继成立了很多机构,办公人员越来越多,这样一来,中南海的位置就不够用了,必须得扩建。 中央经过商议,把扩建地区定在了怀仁堂,很快,几栋新楼房就修建了起来。 这些楼房除了满足办公需要外,还有不少专门供给中央领导们的住所,而就在搬家的时候,朱老总跟刘少奇吵起来了,因为什么呢? 按照中央的安排,朱老总和刘少奇需要搬到甲乙两栋楼里,消息传到两人这边后,出现歧义了。 甲乙两栋楼挨得很近,但相比较之下,甲栋的环境和条件都更好一些,在刘少奇看来,朱老总较为年长,并且威望高,理应住在甲栋,他自己住在乙栋就好了。 但是呢,朱德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那就是自己住乙栋,让刘少奇住甲栋,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在朱德看来,刘少奇年轻,承担的工作也更多,这就需要更大的办公区,因此甲栋更适合他。 因为这件事,两人还在一起商量了许久,可商量来商量去,就是商量不出个结果,两人都太谦让了,都在为对方着想。 据说,商量过程中,两人的情绪都比较激动,说话的嗓门也高,听上去就像是吵架一样。 眼看再不搬家就要耽误工作了,这该如何是好呢?朱德想出一个主意,干脆报告给中央,让中央做决定。汇报内容中,朱德还花了大量篇幅强调让刘少奇住甲栋的重要性。 可是呢,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中央给出的意见是,甲栋归朱德,乙栋归刘少奇,由此可见,中央并没有遵从朱老总的意见。 实际上,关于两人之间的谦让并不止这一件事,1959年的时候还有一次,那次是怎么回事呢? 建国后不久,新中国进入“改造期”,经过前后8年的努力,终于把新中国拉回了正轨。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突然提出了卸任国家主席职务的想法,并且把朱老总作为了“接班人”。 当朱老总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是没有能力胜任这么重要的职位的,而且,他比毛主席还大,身体也撑不住。 不过,朱老总的心里却有一个最佳人选,这个人正是刘少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刘少奇较为年轻,精力充沛,其次,刘少奇是我党元老级人物,革命时期一路走来,对党和国家的路线非常熟悉。 最后,新中国想要快速发展起来,必须要重视经济建设,而刘少奇就是发展经济的能手。 不得不说,朱老总的眼光是很独到的,他不光能超前地认识到国家建设的重点,更重要的是选择了一位正确的人物。
50年代朱德刘少奇闹矛盾,谁都不肯让步,朱老总无奈使出“绝招”。 这是最被人津津
有范又有料啊
2025-01-16 16:44:35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