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败退的国军残部相继撤逃台湾。由于人事背景不同,所受到的待遇是天壤

麒阁史观 2025-01-23 22:59:42

1949年7月,败退的国军残部相继撤逃台湾。由于人事背景不同,所受到的待遇是天壤之别。比如阙汉骞的54军,是陈诚的嫡系部队。当该军到达基隆时,陈诚发动当地的绅商到码头进行慰问欢迎,一时间敲锣打鼓,各色标语飞扬,有如凯旋一般。 上海解放后,54军残部败走,明明是打了败仗,到台后却让陈诚弄得十分热闹,进入台北后,立刻被安置在修葺一新的营房中。该军军长阙汉骞也很快就被任命为台湾警备副司令兼台中地区司令,随后,陈诚把台湾的兵源优先补充到54军。 在陈诚的特殊关照下,54军很快就齐装满员,成为在台湾的国军主力部队。但是,对于杂牌,陈诚可就是痛下下手了。 和54军同一个月撤到台湾的52军,军长刘玉章去见陈诚时,陈诚开门见山地提出,52军在上海撤退时损失太大,已经有名无实,应即进行改编。 刘玉章气得跺脚,当场反驳说:“52军隶属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建制,陈长官有何意见,请找汤恩伯总司令处理。” 陈诚见刘玉章居然出言顶撞,拒绝改编,于是便打击报复,不等52军残部休整完毕,就下令该军开往澎湖列岛的马公岛驻扎,借此泄愤。不久之后,陈诚又将52军的刘梓皋师,改归第五军建制,以削弱该军。 为何陈诚如此对待52军呢?52军的首任军长是关麟征,关麟征和陈诚素来不和,曾经讥讽过陈诚气量狭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让陈诚含恨在心,一直借故打击关麟征。解放军渡江后,关麟征留在香港不去台湾,也与这种历史恩怨有关,因为关麟征太了解陈诚的为人了,去了怎会有好果子吃呢?对付不了关麟征,陈诚就拿52军和刘玉章出气。 在上海战役中,因未接到汤恩伯撤退命令而被丢弃的37军军长罗泽闿 ,在上海解放后不久,化装搭乘外国轮船,辗转经香港逃到了台湾。 罗泽闿以前当过胡宗南的参谋长,在辽沈战役前后,又担任过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厅长,罗泽闿性格倔强,他曾当着蒋介石的面,跟杜聿明、廖耀湘等人都吵过架。逃到台湾后,罗泽闿愤恨汤恩伯不通知他撤退,使他几乎成了俘虏,所以一到了台湾,他就极力对汤恩伯进行攻击和控告。 而汤恩伯的亲信,在上海守备战中负有战败责任的石觉、陈大庆等人,也不肯示弱,对罗泽闿进行反唇相讥。双方闹得相持不下,蒋介石无奈之下,只得组织召开上海作战检讨会议,以求解决矛盾。 当时参加会议的成员,是逃台的国军师长以上的将领。蒋介石原本想亲自主持会议,后来觉得,上海之战,自己也在军舰上督战,也是不通知别人就先走了,他怕在会议的七嘴八舌之下,很容易让他也陷入尴尬地位,所以,临开会时蒋介石没有去,而是叫陈诚去主持。 在会前,石觉和陈大庆曾分头向出席会议的人疏通,说“此次上海作战和撤退,不论其损失大小, 只要能撒到台湾,都是有功的。至于过失方面,汤总司令一个人替大家承担了,希望大家在检讨会议上,对汤总司令要言于留情。”石、陈是想用这种拉拢办法,孤立罗泽闿,当然两人也不光是为汤恩伯,毕竟如果真追究战败的责任,汤恩伯下来就轮到他俩了。 到开会时,首先发言的人就是罗泽闿,他愤愤地说:”汤恩伯身为上海国军的总指挥,在撤退时,带头逃跑,将部队遗弃而不顾。像这样的行为,将何以面对部下?汤恩伯应该自杀以谢罪!” 这番话把汤恩伯气得脖子都红了,与他二个多月前在上海被蔡文治所骂时相比较,要更为难堪。因此,罗泽闿的语声刚落,汤恩伯立刻接上去反驳说:“你罗泽闿能说会道,在会上说话如同猛虎一般,但是在作战时,却连绵羊也不如。你的部队,在浦东不战而溃,使得整个战局逆转,以致指挥部无转圜的余地。你还说我该自杀,你就早该自杀!” 汤恩伯刚说完,罗泽闿接着又反驳,结果形成两人对吵,别人都无法插嘴。陈诚坐在主席位上,也只是摇头叹息,不发一言。 争吵的结果, 双方都提出要求开军事法庭候决。陈诚眼看这样吵下去,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就算吵到第二天也是无济于事,于是说:“就由国防部组织军事法庭进行解决吧。” 会后,在蒋介石和陈诚的有意包庇下,对汤恩伯的责难声小了许多,所谓的军事法庭也就再无下文了。 国军在京沪杭惨败之后,不少将领都直言汤恩伯指挥能力低劣,更有人用八个字来形容汤恩伯,说他一向是“战前紧张,枪响忙乱。”汤恩伯为人冲动,每每为局部战况所牵制,一再改变决心,终于打乱整个作战计划。 罗泽闿曾举例说,在4月20日夜间,芜湖方面告急,汤恩伯不就近使用106军去增援,却从沪宁线上把99军调去,以致削弱了重点防区的机动力量。结果援军未到,前线已垮,增援部队与垮下来的部队混在一起,被解放军轻松歼灭。4月21日晚,江阴要塞起义,汤恩伯惊慌失措,在很长时间没有部署反击。凡此种种,类似的错误汤恩伯也确实犯了不少。 就在汤恩伯饱受指责的时候,8月,蒋介石任命他为福建省主席兼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厦门分署主任,任命一出引起一片哗然。不过话说回来,此时的蒋介石也真没有几个人可用了,不用汤恩伯又能用谁呢?

0 阅读:5
麒阁史观

麒阁史观

史明如镜,照亮现实,亦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