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月,你见过藤梯上熄灭的读书灯吗?

西木学长读博日常 2025-01-29 15:37:22
当羊毛月,用"当代学生最缺的是吃苦精神"的论调收割流量时,这位北京高校毕业、留学背景加持的精英或许不知道:在云南怒江的峡谷深处,12岁的傈僳族女孩每天要在5:30起床,打着火把攀爬悬崖边的藤梯,才能赶上10公里外的乡村小学晨读。 一、羊毛月,你何尝知道? 当城市家长为学区房焦虑时,中国西部仍有136个县未通过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那曲,冬季零下30度的清晨,藏族学生裹着牦牛毛毯徒步上学;在贵州毕节的深山苗寨,留守儿童的书包里永远装着两双鞋——一双胶鞋蹚过泥泞山道,一双布鞋走进教室才舍得换上。这些孩子不是不愿努力,而是要用尽全部力气才能握住最基本的受教育权。 二、羊毛月,你何尝明白? 北京海淀黄庄的培训机构里,竞赛名师时薪过万;而在宁夏西海固,一所乡村中学的图书室里,2003年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仍是学生们最珍贵的课外读物。当羊毛月们享受着国际课程、研学旅行时,甘肃会宁的寒门学子还在为买不起38元一本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发愁。这不是个体努力能弥合的鸿沟,而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造就的次元壁。 三、羊毛月,你何尝体验过? 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云南某二本院校的校招会上,畜牧专业毕业生发现最高薪资岗位是养猪场技术员,月薪4500元需签约十年。当"海归精英"在镜头前兜售成功学时,他们刻意忽略了一个冰冷现实:普通家庭培养大学生的平均成本回收周期已延长至22.7年。那些走出大山的年轻人,正被困在学历高台与生存洼地的夹缝中。 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有很好的学习资源、读书和就业机会。就像很多人像我一样,为了从双非院校继续深造,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我们为了考研和申博做了什么努力?克服过多少困难?见过凌晨4点的城市景色? 就像阿马蒂亚·森在联合国的演讲中说道: 教育不是让穷孩子变成富人,而是让他们获得破解贫穷密码的武器。 罗翔老师也说过,“读书是寒门子弟最安全的冒险”。

0 阅读:0
西木学长读博日常

西木学长读博日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