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前,密召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命令他务必将张澜带走,否则就地处决。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14年抗战胜利结束。原本,人们期待国共能够合作,共同建设新中国,然而由于双方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第三次国内战争爆发。
中国共产党推行社会主义,而国民党则坚持资本主义立场,二者矛盾尖锐。抗战结束后,国内阶级矛盾加剧,美国更是暗中扶持蒋介石,助其遏制共产主义发展。蒋介石有了靠山,野心膨胀,试图彻底消灭共产党,实现独裁统治。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打响。1947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展开,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歼灭。蒋介石虽仍幻想“划江而治”,但眼见战局不利,开始秘密筹划退路。
面对节节败退的战局,蒋介石曾考虑三个撤退地点:四川、海南和台湾。四川地势险要,曾是抗战大后方;海南岛四面环海,便于防御;而台湾则早在抗战胜利后便已列入他的计划。最终,他选择台湾作为最后的避难所。
在撤退过程中,蒋介石将大量物资运往台湾,据传共计1500船,包括黄金、白银、药品、车辆、布匹等,其中许多财富皆来自于对百姓的搜刮。
张澜虽是清末秀才,却思想进步。辛亥革命时,他大力倡导民主改革,反对清政府和袁世凯。后来,他组建民主同盟,坚决反对国民党独裁,支持共产党解放中国,在民主党派中影响深远。
蒋介石一直视张澜为眼中钉,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如今大势已去,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若无法带走张澜,就将其除掉,以免其继续支持共产党。
1949年4月26日,蒋介石在办公室召见毛人凤,秘密下达指令:务必将张澜带至台湾,如有阻碍,就地处决。此时,张澜已被软禁,命悬一线。
5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入上海,战事激烈。蒋介石见局势危急,下令立即执行暗杀。上海地下党组织得知消息,决定展开营救行动。
救援任务落在杨虎身上。他曾任上海警备司令,暗中却是共产党的密友。他与徒弟阎锦文周密策划,决定在深夜10点行动。巧合的是,蒋介石也命毛人凤于同一时间刺杀张澜。
阎锦文表面听命于毛人凤,实则早已被中共策反。他暗中调换守卫,换上自己人。当晚9点,他提前行动,将张澜安全转移至北平,与家人团聚。
蒋介石的计划彻底失败,怒不可遏,怀疑杨虎通共,欲派人暗杀,最终因形势所迫未能得逞。无奈之下,他仓皇逃往台湾。
蒋介石逃至台湾后,一度幻想东山再起,然而事实证明,他终究被困于孤岛。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落叶归根”,可惜此愿至今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