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湖北孝感一老农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老农的孙子带借条出现在政府门口讨要,此事已经过去了85年,最后怎样? 1930年,正值国共对峙如火如荼。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处境艰难,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疯狂的围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红军的物资补给十分匮乏,军需供给捉襟见肘。兵强马壮的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红军战士们要想继续为人民而战,必须想方设法筹集军饷。 就在这时,红军的足迹来到了湖北孝感的金盆村。村里的杨长银老农对这支英勇抗敌的队伍充满敬意,得知红军的窘境后,他二话不说从家里拿出了400大洋。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在当时足够买下一大片良田,但对杨长银来说,维护这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队伍比什么都重要。他把钱交到红军战士手里时,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希望他们能为人民争一个光明的未来。 红军战士们对杨长银的慷慨解囊感激不尽,可当时的行军环境又不允许携带大量现金。于是,他们给杨长银开具了一张欠条,承诺将来定会还清欠款。杨长银接过这张借条时却笑了,他把这张借条当成了一份信念的见证,一份对美好明天的期许。 于是,他把借条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没有丝毫讨要欠款的意思。在他眼里,这不是一张普通的欠条,而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印记,一份永远割舍不断的深厚情谊。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杨长银老人终究没能等到实现承诺的那一天,他带着对红军的敬意与期望,悄然离世。 但那张历史的借条,却被他郑重地交到了儿子手里。儿子同样把它当作传家宝,精心保管,直到自己弥留之际,才交给杨明荣。 杨明荣是杨长银的孙子,从小就听祖父讲起红军的故事。他知道,祖父曾慷慨解囊,帮助过红军渡过难关。 那张泛黄的借条,承载了太多家族的记忆。然而,杨家的日子却不如从前。杨明荣辗转多地,饱尝生活的艰辛。 2015年,已经81岁高龄的杨明荣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困境。家里要置办一件人生大事,可手头却异常拮据。 就在这时,他想起了祖父留下的那张借条。这张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借条,会不会是一线希望的曙光? 于是,怀揣着忐忑和期盼,杨明荣来到了政府信访部门。他小心翼翼地呈上那张有些褪色的借条,讲述了祖父当年慷慨助军的事迹。 信访部门的同志们听了都很惊讶,这样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竟还有人记得。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张借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望。 于是,信访部门的同志们开始了全面的信息核实工作。他们查阅当年的县志资料,走访当地的老党员和老乡亲,同时也请文物专家对借条的纸张和字迹进行了鉴定。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缜密的考证,借条的真实性最终得到确认。原来,当年确有红军部队路过孝感一带,征集军饷的事。 故事到了这里,已经足够动人心弦。但政府的同志们没有就此止步。他们深知,对人民的承诺,无论过去多久,都应该兑现。 在一番慎重的讨论后,政府决定按照借条上的数额,以当时的币值折算现在的人民币,将这笔85年前的欠款如数归还。 终于,一天杨明荣收到了政府的答复。当年的400块大洋,以1:100的比例折合成了如今的4万元人民币。 对于杨明荣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但杨明荣心里明白,这4万块钱,不仅仅是一笔钱,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承诺,一份跨越时空的信任。 故事的最后,杨明荣拿着这笔钱,感慨万千。他想起了祖父当年慷慨助军的情景,想起了父亲一生守护借条的坚守。 85年了,物是人非,但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永远不会改变。这4万块钱,是对先辈的肯定,更是激励后人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动力。
1930年,湖北孝感一老农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老农的孙子带借条出现在政
熹然说历史
2025-02-18 23:11:3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