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忻州市 汉高祖伐匈奴,被困白登山。后来南撤到此地才

丁仪聊趣事社会 2025-02-20 17:56:55

忻州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忻州市 汉高祖伐匈奴,被困白登山。后来南撤到此地才摆脱危险,帝喜,改其名为欣州,欣与忻在古语中同音,故又名忻州。 1:忻府区 春秋时期为唐,晋之地。汉设忻口,隋首设忻州。民国初年,改为忻县。1983年撤县设市。2001年设立忻府区。 忻府区是晋之北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定襄县 定襄之意含有“平定”之意,新的王朝建立,锐意进取之初,往往有定襄之名,秦,汉,隋,唐,概莫能外。东汉在此首置定襄县,后虽有兴废,北宋以后,基本稳定下来。 西汉时,设立定襄郡,在今内蒙古境内。唐置定襄郡,下辖定襄县,基本与现在的定襄县同域。 定襄县是著名的铸锻之乡,全国最有名的法兰基地。 3:五台县 因其境内有著名的五台山,故名。 古属并州地,隋唐属代州,明初,首设五台县。 五台县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大元帅之一徐向前的家乡。 4:代县 古属代国地。洪武二年(1369年),首设代县,以其为代国故地,故名代县。 春秋时期属并州,秦统一后置广武县,西汉初,汉文帝刘桓封代王,隋避杨广讳,更广武县为雁门县。元设代州,明初,降为代县。 代县地处中原与塞外的咽喉之地,著名的雁门关就在代县境内。 5:繁峙县 县治位于群山攒聚之处,且山多,寺众,南北两山对峙,故名繁峙。隋首设繁畤县。 汉置卤城县,隋改繁畤县,明初改畤为峙,为繁峙县,沿袭至今。 著名的平型关位于繁峙县的平型关村。 6:宁武县 北魏时,该域内有广宁,神武二郡的治所,故合称其名为宁武;又此地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民心思安,故称“宁武",有息兵戈,还太平之意。 战国时期属赵,汉属楼烦县。明设宁武关,民国初,废宁武府,设宁武县。 宁武县是中国的莜麦之乡。 7;静乐县 取“安静和乐”之意,杨广为北巡而建汾阳宫,更汾源县为静乐县,一是因汾字与新建宫殿重复,二是寓其吉祥之意。 春秋战国时先属晋后属赵,汉首设汾阳县,隋改汾阳为苛岚县,又更名为汾源县,杨广立,改静乐县。 静乐县别名“鹅城”。 8:神池县 明初,在此建立神池堡,是屯兵的一个卫所,清初,首设神池县。 战国时期属赵地,元属宁武县,清时首设神池县。 神池县是以养殖羊为主的高产养殖县,还是亚麻籽油之乡。 9:五寨县 明嘉靖年间,设立五寨城堡,清以王寨城堡为基,设立五寨县。 秦属雁门郡,隋属神武县。清以五所为基础,置五寨县。 五寨县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这在北方并不多见。 11:苛岚县 后汉时曾在此建立一座苛岚城堡,用以驻军,称之为苛岚古城,故名。另一说是境内有一座苛岚山,以山为名。 春秋时期属林胡楼烦王地,后归赵。隋设苛岚镇。明初,置苛岚县。 苛岚县是有名的避暑之都,毛主席称赞的“好地方”。 11:河曲县 因处于黄河之曲,故名。 汉属宣武县地,金首置河曲县。 河曲县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过度地域,历史上的走西口指的就是河曲县。河曲县还是中国北方民歌之乡。 12:保德县 保德意思为“民保于城,城保卫德。"北宋时,此地为宋辽边境之地,1004年,改定羌军为保德军。后置保德州,金首设保德县。 南北朝时属秀容县,隋,唐属岚州。金设保德县,后升为州,明初,降为保德县。 保德县的黄河钓鱼台是万里黄河第一钓。 13:偏关县 五代时北汉王刘崇在该域修偏头寨,后渐成关隘。明初,设偏头关千户卫所,清雍正年间,首设偏关县。 辽时属宁边州,元改偏头寨为偏头关,明设卫所,清设偏关县。 偏关县是黄河入津第一县,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偏头关与雁门关,宁武关合称三关,杨家将抗辽的故事在这里演绎和传颂,千年不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阅读:2
丁仪聊趣事社会

丁仪聊趣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