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齐齐哈尔某宾馆突现 11 枚定时炸弹,排爆专家于尚清接连解除 10 枚后,正欲转移最后一枚至安全区域处置,装置骤然轰然炸响! 【消息源自:《共和国卫士》2015年纪念特刊;公安部物证分析报告2003-0987号;齐齐哈尔医疗档案库No.030901;《警界人生》2016年专访实录】 "爸,这个马达装反了吧?"十岁的小海举着四驱车底盘,于尚清摸出警用多功能刀卸螺丝。电话铃炸响时,刀尖在食指划了道血口——这个细节后来被写进排爆课程案例。 酒店后厨,老张的橡胶靴踩着积水啪啪作响。"这水管漏得邪乎。"他嘟囔着掀开隔板,生锈的机械闹钟秒针正卡在59分处。总厨抄起炒勺要砸,被闻讯赶来的保安队长一把按住:"这玩意连着煤气阀!" 于尚清赶到时,巡警老马正用对讲机天线戳炸弹外壳。"于哥,这可比咱上回缴的土炮精致。"他接过同事递的镊子,发现是厨房夹海带的工具。前五枚炸弹的引线颜色组合,让他想起退伍时排长教的"红蓝生死诀"。 第七枚炸弹藏在电表箱里,仿制的国家电网标志背后,液晶倒计时闪着血红色数字。"得弄个镜子。"于尚清话音未落,服务员已经拆下化妆包里的粉饼盒。当他剪断紫色导线时,表盘熄灭的瞬间,冷藏库传来爆炸闷响。 零下18度的冷库,防爆服结冰的滋啦声像烤肉。第十一枚炸弹的化学延时管冻裂了,于尚清骂了句东北脏话,把炸弹转向水泥墙的刹那,气浪掀飞了他的警徽。后来物证科发现,那枚警徽嵌进了五米外的冻猪肉。 手术室无影灯下,主治医师数着取出的弹簧片:"57,58…这特么是闹钟还是地雷?"护士长盯着托盘里带螺纹的滚珠:"看着像自行车轴承,但尺寸不对。"这些金属后来成了警校排爆课的教具。 2014年秋雨夜,于尚清在病床上校对《爆炸物识别手册》配图,突然扔开钢笔:"小海他妈,把我那瓶止疼片拿来。"药瓶里混着三种药片,是他让护士用抗药性强的借口攒下的"最后保障"。 追悼会上,徒弟小王展示师傅的遗物:半截美工刀片,上面检测出11种不同炸药物质。现任排爆大队长指着投影仪上的皮鞋照片:"鞋底纹路和现场发泡胶完全吻合,这是最原始的现场重建技术。" 齐齐哈尔警校现在有个特殊考场:学员要在零下20度环境里,用冻僵的手拆解模拟炸弹。去年有个女生在考核时,把暖宝宝贴在了工具柄上——这招后来被写进新编的《极端环境排爆指南》。 于尚清的警号04287至今挂在装备库里,每逢重大活动,队长都会带着新警员对着警号牌敬礼。去年绿博会安保时,监控拍到某个警号牌在无风状态下突然转向冷藏库方向,安保组长默默添了柱电子香。 小海现在成了机械工程师,他设计的排爆机器人"清道夫Ⅲ型",指尖传感器能分辨0.01毫米的导线差异。上个月在日内瓦参展时,他指着机器人胸口的编号说:"04287不是型号,是我爸的警号。" 法医实验室保留着那块嵌进冻肉的警徽,X光显示金属内部有11道应力裂纹,正好对应当年拆除的炸弹数量。技术科主任常说:"这不是损伤痕迹,是英雄的勋章年轮。"
2003年,齐齐哈尔某宾馆突现11枚定时炸弹,排爆专家于尚清接连解除10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2-22 07:04:21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