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一天,唐顺山扑倒在尸堆中,一动不动,暗自庆幸逃过一劫,可突然,一把尖刀从上面的尸体穿了过来,刺进了他的身体,他痛得想喊,但只能忍着。 唐顺山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虽然条件艰苦,却始终惦记着孩子的未来。他们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将来能够自食其力。思来想去,父母决定把年轻的唐顺山送到南京城北的一家小门口鞋匠铺学艺。这个决定看似平常,却在日后成为唐顺山在灾难中幸存的关键因素。 鞋匠铺远离城中心,位置相对偏僻,这种地理位置在和平年代或许是个劣势,但在战乱时期,反而成了一种保护。唐顺山到达鞋匠铺后,专心跟随师傅学习制鞋技艺。铺子里有两位师兄,都是忠厚老实的人,对这个年轻的学徒格外照顾,无论是技艺传授还是生活起居,都给予了不少帮助。 1937年,唐顺山已经2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在学艺之余,他喜欢在南京城闲逛,欣赏这座古城的风景。 然而,随着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的失利,上海沦陷,这一切美好都开始急转直下。南京城的气氛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十二月初的一天,唐顺山照常出门采买鞋料,却发现街上的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他无意中听到两位路人的交谈,说日军已经逼近城外,可能很快就会攻入南京。 回到铺子后,唐顺山将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师兄和师傅。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对策。师傅年事已高,决定回乡下的家人那里避难;而两位师兄则提出和唐顺山一起留守鞋匠铺,等待局势好转。 "我们能不能把门口堵上,这样日本鬼子就看不出这里有人了。"唐顺山提议道。 1937年12月11日,驻守南京的戍卫司令唐生智撤离南京,随后日军便攻陷了这座城市。就在三人躲藏的几天里,南京城外已是炮火连天,城内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唐顺山和两位师兄躲在被封闭的鞋匠铺内,不敢发出声音,只能通过墙缝隐约听到外面的动静,祈祷这场灾难能够快些过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藏身于鞋匠铺的三人食物逐渐见底。饥饿感开始啃噬着他们的身体。唐顺山作为年龄最小的一个,忍不住提出了外出寻找食物的想法。两位师兄极力反对,认为外面的情况未明,贸然出去太过危险。 大师兄长叹一口气,从怀里取出一块布条系在唐顺山的手腕上,告诉他这是祖传的平安符。然后交代了一个特殊的暗号:敲门三声长两声短,才可开门。若是其他敲门声,一律不回应。 "一定要小心,不要走太远,有风吹草动马上躲起来。"大师兄叮嘱道。师兄们终于挪开了一些砖块,让唐顺山钻了出去。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出去,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人间炼狱。 唐顺山刚走出巷口,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昔日繁华的南京城,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死城。街道上尸横遍野,残垣断壁之间,不时传来微弱的呻吟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和火药味。 还没来得及反应,唐顺山突然被一位同胞拉进路边的草垛中。那人刚要开口,外面就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和陌生的叫喊声。是日本兵在搜寻!唐顺山被那位同胞死死地捂住嘴巴,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然而,日本兵还是发现了草垛的异常。他们挥舞着刺刀,向草垛内戳刺。那位帮助唐顺山的同胞很快就断了气息。唐顺山目睹了同胞的死亡,却无力救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温热的鲜血染红身旁的稻草。 不幸的是,唐顺山最终还是被日本兵发现并押送到了一个大坑前。这里已经聚集了许多南京市民,老人、妇女、儿童,各种年龄层的人都有。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有的人在低声啜泣,有的人则已经麻木,呆滞地望着远方。坑内已经躺了几具尸体,旁边还有几只饿狗在啃食着尸体,场面令人毛骨悚然。 随着日本军官一声令下,机枪扫射声响起,成群的人们像割麦子一样倒下。唐顺山意识到危险降临,立刻装作被击中,顺势倒在了尸堆中。他一动不动,屏住呼吸,暗自庆幸逃过一劫。 可突然,一把尖刀从上面的尸体穿了过来,刺进了他的身体。那是日本兵在用刺刀检查是否还有活着的人。唐顺山痛得想喊,但只能忍着。他知道,一旦发出声音,就意味着彻底的死亡。 接连被刺了五刀,剧痛几乎让他昏厥。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唐顺山想起了父母临行前的嘱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不断在他脑海中回响。 不知过了多久,当唐顺山再度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鞋匠铺的床上。原来两位师兄见他久未归来,冒险出门寻找,发现他奄奄一息地躺在尸堆中,便将他救了回来。 "你是那个大坑里唯一的幸存者,"大师兄泪流满面地说,"我们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战后,当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审判日本战犯时,唐顺山作为幸存者站出来作证。尽管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曾矢口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甚至厚颜无耻地美化侵华战争,但在铁证如山面前,真相最终大白于天下。 作为亲历者,唐顺山的证词成为了揭露日军暴行的重要证据。他的经历提醒着世人不要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国耻,更是为了珍视和平,防止悲剧重演。
1937年的一天,唐顺山扑倒在尸堆中,一动不动,暗自庆幸逃过一劫,可突然,一把尖
文山聊武器
2025-02-22 18:54:30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