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1961年说,当年红军长征途中他曾经问过毛泽东,我们到底要去哪儿,毛泽东回“我考虑还是要往北。”刘伯承将军在说这句话时字里行间都是对于毛泽东主席的敬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1年,刘伯承元帅回忆长征,提到了一个细节:他曾问毛主席,我们到底要去哪儿?
毛主席回答:“我考虑还是要往北。”
那几个字在刘伯承心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身经百战的刘伯承如此在意“往北”,而这简单的回答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谋远虑?
回到1934年,那时的中国大地正经历着内忧外患的双重煎熬,日本侵略者入侵东北,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态度,更是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败北,根据地面临严重危机,内外交困之下,红军被迫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长路,史称长征。
八万红军将士,就这样离开了熟悉的土地,开始了充满未知的远征。
最初的长征,充满了艰辛和迷茫,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自然环境险恶异常,红军的处境举步维艰。
但更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红军的领导层犯了严重的错误,照搬苏联经验,指挥失当,导致红军损失惨重。
紧急时刻,刘伯承接任红军总参谋长,带着第五军团作为先锋队出发。
他指挥部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为红军在贵州站稳了脚跟,也为后续的战略调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短暂的喘息之后,新的问题摆在面前:红军下一步该往何处去?
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红军如同困兽,急需找到突围的方向,关键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
他毅然取消了原定的集合计划,选择在敌人势力较弱的贵州地方进行突围。
这个选择挺冒风险的,但当时看来,这是唯一能行的办法,而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判断确实是正确的。
红军在贵州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终于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就在这时,刘伯承向毛泽东提出了那个困扰他许久的问题:“我们到底要去哪儿?”
毛泽东的回答简洁而坚定:“我考虑还是要往北走。”
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其实透露出很高的谋略,北上,意味着深入敌后,以弱胜强,最终实现战略转移的目标。
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魄力,而毛泽东正是具备了这样的远见卓识。
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堪称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关键转折时刻,会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位置,改正了之前的不当做法,给红军指明了未来的道路。
而在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和刘伯承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谈话,刘伯承再次表达了对未来道路的担忧。
毛泽东坚定地回答:“我们要继续北上!现在虽然处境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革命意志,团结一致,一定能够渡过难关,开创新的局面。”
这番话,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更加坚定了刘伯承的信心。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带领红军面貌一新,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阵地战,而是灵活运用运动战,在敌人的包围圈中穿梭自如,不断打击敌人,壮大自己。
从遵义到赤水河,再到四渡赤水,红军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他们穿梭在四川、贵州和云南三省,走遍了大小凉山,走了几千公里,战斗从未停歇。
长征路上,飞夺泸定桥那一段,真是个让人心跳加速的壮丽故事。
面对敌人的重兵把守和湍急的河水,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为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打开了通道。
在接下来的征程中,红军还要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爬雪山,过草地。
高寒缺氧,沼泽遍布,红军战士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
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红军终于到达陕北,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英勇奋斗的伟大见证。
直到1961年,刘伯承回首这段峥嵘岁月,感慨万千,他由衷地敬佩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和坚定决心。
正是毛泽东“往北走”的决策,带领红军摆脱了困境,最终走向了胜利。
长征精神,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总能鼓舞我们,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信源】刘伯承:《回顾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