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苏联解体“私有化浪潮”】2025年2月28日莫斯科州仲裁法院的审判庭,法官

泰宁看世界 2025-02-23 08:37:33

【反击苏联解体“私有化浪潮”】

2025年2月28日莫斯科州仲裁法院的审判庭,法官宣布冻结德米特里·卡门什奇与瓦列里·科根名下价值37亿美元的海外资产时,旁听席上数位欧洲外交官面色凝重。

这场针对俄罗斯第二大机场的争夺战,本质上是主权国家与跨国资本博弈的缩影——据总检察院披露,两位持有土耳其、阿联酋及以色列国籍的寡头,通过塞浦路斯空壳公司架构,在2021至2023年间系统性转移了1.8亿美元机场运营资金。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多莫杰多沃机场自1990年代私有化以来一直是俄罗斯航空业的盈利核心,年客流量超过3000万人次,2023年的收入估计超过10亿美元。然而,自2011年起,该机场的控制权逐渐落入外国投资者手中,主要通过塞浦路斯注册的空壳公司操作。这些公司由阿联酋和土耳其的商业实体持有,形成了复杂的跨境所有权链条。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与检察机关在2024年展开调查,认定外国所有者在经营中存在财务违规行为,包括通过虚假账目和离岸账户转移利润,最终导致1.8亿美元的资金流失。

这场法律战的导火索埋藏于2016年的隐秘交易。卡门什奇通过注册在曼岛的阿拉莫有限公司,以嵌套五层的离岸架构完成了对多莫杰多沃机场的实质控制。其精妙之处在于利用爱尔兰DME机场指定活动公司的名义持股,既规避了俄罗斯《战略投资法》对外资控股30%的上限规定,又通过分红协议将实际收益输送至阿布扎比私人银行账户

。这种"法律套利"手法在2024年达到巅峰,当机场客流量同比暴跌23.5%时,控股公司却通过关联交易向海外输送了相当于年营收18%的资金。

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苏联解体后的私有化浪潮。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冷战后俄罗斯经济研究,1990年代俄罗斯大规模私有化导致许多关键资产落入寡头和外国资本手中。多莫杰多沃机场的案例并非孤立,类似情况在能源、银行和基础设施领域反复出现。CSIS报告指出,塞浦路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在俄罗斯资本外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20年约有2000亿美元的俄罗斯资金通过塞浦路斯转移。这一模式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法律与税收优势,但也埋下了监管漏洞和腐败风险。

此案的特殊性在于突破了传统国有化案例的范式。总检察院不仅指控外资隐瞒控制权,更提交了长达1200页的审计报告,证明机场管理层故意拖延三号航站楼改造项目,致使政府拨付的2.3亿美元基建资金滞留在塞浦路斯离岸账户。这种"战略性破坏"行为,与俄罗斯央行2024年报告中提及的"资本异常外流"形成互证——当年私人部门向境外转移资产规模达490亿美元,创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新高。

案件审理过程中曝光的细节更具戏剧性。科根作为监事会主席,其以色列籍身份直到2024年7月才被联邦反垄断局察觉。这位精明的商人利用都柏林与莫斯科的监管时差,在爱尔兰注册的DME控股公司董事会决议生效12小时后,立即将机场货运中心的经营权转让给迪拜物流企业。这种"监管套利"手法,恰似1990年代俄罗斯私有化时期寡头们的经典操作,只不过如今的主战场从油气田转移到了战略基础设施。

此次国有化浪潮与俄罗斯经济结构转型深度耦合。2024年GDP4.1%的增长数据背后,是国防开支占比突破6.2%的历史极值。当西方制裁迫使莫斯科将经济重心转向内循环时,战略资产的管控便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议题。正如普京在2025年国情咨文中强调的:"任何涉及国家命脉的资产,都必须置于绝对可靠的控制之下。"这种思维指导下,过去三年已有近200家涉及外资的企业被纳入审查清单。

多莫杰多沃机场的争夺战,本质上折射出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困局。当跨国公司的离岸架构遭遇主权国家的安全红线,曾经游刃有余的法律设计便显露出脆弱性。

0 阅读:1
泰宁看世界

泰宁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