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坚持认为,大模型并不是只有面向C端才有价值,更要面向产业端(BG端),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变革,大幅提高生产力。但是,当下很多人依旧把大模型的价值与重心全部放在了C端,而远远忽略了产业端的价值……
大模型是当下通往AGI的唯一路径,是AI时代的核心入口与平台生态系统,更是整个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与未来,随着大模型的不断迭代与进化,最终将进化成为AGI。它将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进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推动行业与产业的升级与变革,改变过去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就像水和电一样融入一切,大幅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从工业时代走向智能时代。AGI大模型,本身就是AI时代的一个爆款产品,更是AI时代的核心软件平台系统,是AI时代的核心入口,可同时面向产业、个人、硬件的赋能与应用,但是在AGI大模型软件系统里面,又将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智能体助手,面向各行各业,衍生出各种的内容与服务。但是以当下所有的大模型来说,谈不上是真正的AI助手,还需要持续不断的进化,更缺少一个核心的“灵魂”代表…
AI,作为一种新技术、新生态、新产业,它归根是技术的大爆炸与大比拼,AI技术的创新与AI发展的路线尤为重要,所有的AI公司都要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就是看谁的AI技术更领先、成本更低,谁更能实现大规模应用落地的能力以及它的实用性、有效性、通用性。AI也不是短时间通过堆积算力、烧钱砸钱就能解决的事情,这更多需要AI底层技术和海量数据的长期积累以及迭代,更需要拥有强大的AI技术实力作为支撑。而当下,大多数人看大模型,都把目光聚焦在了C端上,聚焦在问答能力上,而远远忽略了大模型在BG端的巨大价值,更忽略了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市场蛋糕,可分为C端个人+AI产品化、BG产业端+AI产业化,这不是一家大模型能吃完的市场,通用与专用都会出现赢家,通用可能会出现2-3家占领大部分市场,专用若干占领各自领域,但是最终通专结合的大模型会成为那个最大的受益者。关键是目前各家的大模型的技术差距并不是很大,很容易就会被追赶超越。当下而言,大模型不仅要拼技术、拼成本,更要拼应用,唯有大规模的落地应用形成产业化之势,形成巨大的规模与生态,才能更好的创造体现出大模型的价值。
对于AI大模型来说,基本上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AI大模型的“产品化”上,远远忽略了AI大模型的“产业化”以及它的价值,因为很多人认为大模型的产品化要比大模型的产业化更容易赚钱,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思维逻辑。
AI产品化,面向的是个人端、硬件产品端,打造各种个人端的内容与服务的软件衍生,以及打造各种AI硬件产品,这的确是大模型产品化中最好的商业模式之一,也是最直接与用户对接的方式,更容易深入用户与人心,在大模型的流量与品牌中取得一定的关键性。
AI产业化,面向的所有的产业与行业,为产业、行业、企业赋能,助力产业与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提升产业的生产力,涉及千行百业的千万家企业,这个市场蛋糕非常的巨大,更是直接获取了海量各行各业的专业大数据,为大模型的持续进化打下了非常关键的基础,直接对接的是各行各业的企业,为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AI大脑或企业AI助手,这是通用大模型的核心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AI+个人打造个人AI助手,AI+企业打造企业的AI助手,AI+硬件产品打造硬件的AI大脑,AI+政府打造政府的AI助手,与其说是AI助手,不如说是AI大脑,未来每一家企业、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硬件产品、每一个城市都将拥有或搭载AI大脑,也可以说这个AI大脑系统才是我们一直说的那个AGI…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中,也一定会出现AI开源与闭源两种生态模式,Deepseek的突袭爆火让我们看到了AI开源生态的巨大爆发力,基本都认为开源才是AI的未来。在我看来,AI开源在当下技术更新迭代发展迅速的阶段里,确实会凸显出它巨大的传播力与爆发力。但是,当AI进入产业化应用爆发与产品化落地爆发后,AI闭源生态的爆发力就会开始逐步凸显出来,因为闭源生态需要一定的规模性与产品力作为支撑,才能凸显出它的爆发力与价值,只是当下的AI闭源生态还需要时间去沉淀。纵观目前国产大模型的发展格局与趋势,主要有两种发展路线与两种生态模式:
AI发展路线🌹
一种是以英伟达算力为代表的发展路线…
一种是以国产算力为代表的发展路线…
AI生态模式🌹
一种是AI开源生态,以deepseek为代表…
开源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但是推广快、传播快、生态大…
一种是AI闭源生态,以讯飞为代表…
闭源的质量高、专业化、机密性强,但是有所局限性…
关于大模型🌹
2023年,百模大战,以技术迭代为主…
2024年,十模之争,在技术迭代的同时加速落地应用…
2025年,脱颖而出,进入AI应用爆发的大年,出现超级应用或AI爆款硬件…
2026年,竞争定局,AI的产业化与AI产品化进入全面爆发…
2027年之后,开始实现AGI…
deepseep的逆袭,基本已经成为了国内大模型在C端的主导地位,直接冲击的就是以C端为主的大模型(豆包、元宝、kimi),并且直接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同时,估计2025年腾讯与字节在AI上的较量会开始凸显。另外,在大模型的BG产业端应用上,目前基本以讯飞、百度为主导地位,阿里依靠强大的阿里云也会存在机会,而腾讯与字节在产业应用上就基本不用看了,因为它们主要方向与能力就是在C端。对于当下的国产大模型发展来说,主要看三点:
一是AI应用的爆发点,deepseek的出现其实就是AI应用的那个爆发转折点,彻底引爆了大模型的应用与需求……
二是大模型赋能与应用的体现,就是应用的规模与公司的收入,唯有收入体现出来才是大模型应用爆发的最直接体现,也是价值与股价上涨的最核心动力…
三是大模型的竞争格局,由于deepseek的逆袭爆火出圈,改变了国内大模型的竞争格局与生态,ds的出现让豆包和kimi这类大模型瞬间不香,更决定了六小虎的结局,大模型的竞争终究是技术与应用的比拼。2025年,deepseek已经全球逆袭爆火出圈,另外的就看看科大讯飞、阿里、百度、豆包,其中讯飞是最有望出圈也是潜力最大的那个,不仅仅是因为它是自主可控与纯国产化…
AI大模型的发展,正在从顶层分叉,从预训练走向推理应用;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选择放弃超大模型的预训练,迟早要从卷参数和算力的游戏中摆脱出来,并面对应用场景的深度探索和对技术与商业的全面整合。讯飞对于自己要走的路无比坚定,战略生态位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坚持自主可控;第二,是面向民生刚需;第三,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第四,赋能科研和生产,最后成为全栈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国家队。刘庆峰透露,硅谷一些研发机构未来一两年即将发布的那些系统,很多性能远远超过现在能够公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模型,背后的技术路径,都是科大讯飞已经掌握的。讯飞不是不做C端,只是不做那些泛娱乐的、信息服务类的C端。星火大模型最终要落向那些可以解放生产力、要解决社会刚需、要赋能民生刚需和国家战略需求的领域,B端如此,G端如此,C端也如此,我们的道路不一样。央国企和行业头部公司都坚定地选择讯飞星火,一是因为通用底座大模型讯飞星火能力强,尤其是在行业企业刚需的科研、生产、工作等场景上表现优异;二是因为讯飞星火是唯一基于全国产化算力平台的全民开放大模型;三是科大讯飞在实践中形成了整套方法论,可以助力企业更好地落地和应用大模型。科大讯飞未来会继续保持“1+N”的战略投入定力即“1 个底座大模型+N 个行业大模型”的整体布局,底座大模型持续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同时围绕赋能教育、医疗、金融、汽车、能源、司法、安全、工业互联网及 AI for Science 等关键领域构建 N 个重点行业大模型,积极追求用最先进和安全的人工智能赋能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领域。讯飞星火属于全行业综合性应用,覆盖300多个应用场景,主要面向B端发力。讯飞星火成为2024年大模型应用落地的“标王”,中标数量和中标金额都是第一,更是央国企的首选,与央国企及20多个行业的头部企业一起发布行业大模型,并在教育、医疗、汽车、金融、科研等多个领域获行业第一,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AI应用规模更是无人能敌遥遥领先。在教育领域,科大讯飞的智慧教育产品服务1.3亿师生、5万余所学校,深度参与12个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在医疗领域,智医助理覆盖677个区县服务全国600家等级医院,与7家排名前十医院深度合作。另外,讯飞开放平台已发布807项AI技术和方案,开发者团队总数增加到812万,海外开发者46.8万,其中大模型开发者102.1万,链接生态伙伴超过1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