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超话] 看完《士兵突击》你会明白:这个世界,正在奖励那些“像傻瓜一样不计得失”的人
在无人问津处扎根,才是真正的进化
在《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被分到荒凉的草原五班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孬兵的天堂”。
这里远离团部,没有考核,只有日复一日的枯燥看守任务。其他老兵选择躺平、打牌、织毛衣,在这看似毫无希望的环境里沉沦,唯有许三多坚持早起训练、踢正步,甚至独自一人用石头铺出一条路。
他的动机单纯到近乎“傻”——“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在心理学上,这种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我、持续努力的行为,体现了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和内在驱动力。
许三多不被周围人的消极态度影响,凭借着内心对“有意义”的执着追求,默默前行。
正是这种不计得失的坚持,让他完成了从“菜鸟”到“兵王”的蜕变。
草原五班看似是“班长的坟墓”,却成了许三多的“天堂”,因为这里没有外界的干扰,只有纯粹的行动。
他用最笨的方式证明:
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无人见证的孤独中,就像自然界中那些在黑暗土壤里默默扎根的种子,只有积蓄足够的力量,才能破土而出,迎接阳光。
你以为聪明人会走捷径,其实他是会造路
与许三多不同,成才聪明、机敏,懂得抓住一切机会。
他军事技能拔尖,却因功利心过重被淘汰。
他像“望月猴”,总盯着目标却不愿扎根现实,最终在失败中才学会反思。
现实中,太多人像成才一样:
能力出众,却总在等待“明确的结果”才行动;一旦行动,又急于寻找“最短路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成本考量,但过度关注机会成本,往往会让人忽略了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
自然界的法则残酷而公平——进化从不是快进,而是“缓慢、笨拙甚至残酷的生存选择”。
就像猎豹在进化过程中,为了追求极致的速度,牺牲了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每一次进化都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无数次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定力的本质:斩断幻想,让行动成为本能
作者兰晓龙曾说:
“能抵达顶峰的人,身上都有许三多的影子。”
这种特质的核心,是“将行动本身视为意义”。
许三多修路时,从未想过这条路会让他被调回连队。
正如许多人在坚持写作、健身、学习时,最初也并非为了功利结果,而是享受“沉浸于过程”的心流状态。
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让人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内在的奖励机制会进一步强化行为。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一旦过度关注结果,大脑会提前消耗“达成目标的快感”,反而削弱行动力。
许三多的“笨”恰恰避开了这一陷阱——他的专注,是一种屏蔽杂念的本能,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朝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
如何用“傻瓜方法论”重塑人生
1、创造“荒原环境”
远离无效社交和短期诱惑,像许三多一样主动进入“无人区”。
哪怕是每天固定的一小时,也能让心沉下来。
在这一小时里,关闭手机、电视等外界干扰源,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无论是阅读一本好书,还是学习一门新技能,都能在这个静谧的时间里,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滋养和成长。
2、用最小行动启动飞轮
许三多修路时,是从一块石头开始,最终带动了整个五班。
有位作者提到自己开始写作时,曾逼着每天写3000字,初期痛苦不堪,但“渐入佳境”后,行动会自带惯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飞轮效应”:
在开始阶段,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让飞轮转动起来,但一旦转动起来,它就会因为自身的惯性而持续运转,并且转动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所以,不要害怕开始时的艰难,只要迈出第一步,坚持下去,就会发现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3、拒绝“结果幻觉”
高城评价成才时说:
“他总盯着月亮,却忘了造火箭得从地面开始。”
真正的定力,是接受“没有即时反馈”,并相信时间会酿造质变。
图片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成果而感到沮丧和失望,甚至放弃。
但每一次的努力都在为未来的成功积累能量,就像竹子在最初的几年里,仅仅长几厘米,但在之后的时间里,却能以惊人的速度生长,因为它在地下的根系已经延伸了数百米。
老天偏爱的,永远是“笨小孩”
《士兵突击》最动人的并非许三多逆袭成兵王,而是他在草原五班修路的那段日子——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只有风沙中坚定的身影。
这像极了人生的隐喻:
真正的成功,往往始于一场无人知晓的苦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总是渴望快速获得成功和认可,但真正能够成就非凡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耐得住寂寞,愿意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耕耘的人。
如果你正身处“草原五班”,请记住: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这个世界,终会奖励那些肯低下头、扎下根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