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第一副主席:周恩来。 197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1973年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 在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三位伟人的最后一届中央委员会上,周恩来同志当选了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和全国政协主席三个重要职务。 1927年,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他视察杭州时,随身带着一床抗战时期使用的旧被子。 看到周恩来对节俭的执着,身边的工作人员忍不住为他换上了新的枕巾,但周恩来发现后并未高兴,反而提醒他们国家还不富裕。 1958年,他参与了北京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并在工地上与工人们一起劳动。 他不允许任何人称呼他为“首长”。 他和邓颖超的婚姻生活被誉为模范夫妻,他们相互关心、互相支持。 1966年,他在大庆视察后,已经连续工作了一整天,深夜依然精神抖擞地检查工作。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在尽心为人民服务。 1973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共十大会议。 毛主席一向是党中央的核心,而此时的他,健康状况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良好。 会议开始后不久,主席便很少开口,只是在周围与会人员讨论一些议题时点头回应。 到会议结束时,他说了一句简短的结束语。 大家都期待着能够听到主席的讲话。 但毛主席没有再多说任何话,与会的人员感到失落。 当时的毛主席,身体状况已经远不如以往强健。 此时,周总理及时站了出来,带领大家顺利结束了会议。 1972年,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特别是在年初发生了两次严重的休克。 这些身体上的问题正是因为毛主席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年老体弱。 1972年,毛主席突然得知自己亲密的朋友陈毅元帅去世的消息。 毛主席显得有些失神。 尽管周总理已经为毛主席安排了不必亲自出席陈毅的追悼会,他依然决定亲自到场。 毛主席到达追悼会现场时,虽然身体虚弱,但依然努力站立并向陈毅元帅的家人致以哀悼。 仪式结束后,他感到极度疲惫,回到中南海后出现了两次昏厥。 医生诊断出毛主席患上了严重的肺心病。 早在1956年,他便因突发肺病住院治疗。 尽管当时的治疗得当,病情被控制住,但随着工作压力不断增大,毛主席的身体也逐渐出现了各种症状:支气管炎、胃病、失眠、便秘等。 特别是晚年,他依赖药物控制症状,但身体逐渐产生抗药性。 1970年,毛主席在乘坐专列从江西回北京的途中,身体感觉不适,回到北京后更是发起了低烧并伴有严重的咳嗽。 尽管如此,毛主席依旧不愿让别人过于担心,并一度拒绝接受过多的医疗干预。 毛主席依然坚持每天处理大量的文件和事务。 然而,长期的劳累,最终导致了他的病情恶化。 特别是在参加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之后,毛主席腿部浮肿,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行走。 在他看来,生命的结束是自然规律。 他在与亲近的人交谈时,时常表示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身边的医生、亲友和中央干部们都希望他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毛主席依然坚持他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1972年,毛主席几乎不再出现在公众面前。 主席的照片经过精细修饰,常常显得比实际情况更加光鲜。 然而,大家依旧心系着这位曾带领中国走向胜利的伟大领袖 这一年,毛主席决定参与中共十大会议。 毛主席已经年事已高,身体虚弱,行动迟缓,甚至连前往会场的路程也让他倍感困难。 主席台上的毛主席虽然气色苍白,但依旧宣布会议开始。 会议期间,尽管毛主席想要发言却只能作罢。 幸运的是,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在关键时刻及时补充发言。 会议结束时,毛主席强撑着桌面。 毛主席的贴身护士吴旭君发现异常,轻声劝他坐下。 周总理立即劝毛主席坐下。 主席尽管倔强不愿。 然而,会议结束,党代表们依然坚持等待毛主席先行离开,而毛主席的行走已变得极其困难。 周总理立刻大声指示大家先行离开,才让毛主席在空旷的会场里慢慢起身,在周总理和护士的帮助下离开。 1974年,毛主席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参与国家决策。 1975年,主席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会面时,自己已深知身体的衰败。 1976年初,周恩来因癌症去世。 5月,毛主席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右侧肢体的偏瘫问题越来越严重,心脏跳动也出现了不规律的状况。 尽管如此,毛主席仍在坚持处理国家事务。 许多人劝他休息,但他深知,有些事情必须尽早处理。 9月,他感到非常难受,要求护士召医生。 医护人员赶到时,毛主席已经陷入昏迷,最终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参考文献:[1]高凡夫,李天刚.中共主要领导人早期中日友好思想述论——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0(2):33-38
1973年第一副主席:周恩来。 197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1973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2-25 18:33:48
0
阅读:60